"初中历史"APP部分广告推荐截图。
还有一些学习类APP把观看广告变成了学生获得相应学习权益过程中的强制选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下载了一款"专注自习室"的学习APP,进入之后,按照系统提示先选择了"想要自习60分钟",即被告知"本账号的自习券已经用完,需要看一段广告才能够免费使用",反复几次均要看广告方可开始自习。最后一次记者试用时,这款APP提醒购买5.8元的学生专属年卡,或者30元/月的超级会员。记者付费5.8元开通专属年卡,顺利进入自习室,而在尝试给自习室添加一个背景音时,再次被系统提醒需要看完一段广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上述"我要当学霸""初中历史""专注自习室"三款APP在安卓端应用市场的下载量分别为139万、16万、18万。
【分析】
小公司"自杀式"变现?目标群体并非核心用户
"这些都是很早之前就有的问题了,国家相关部门也雷霆治理了很多平台,大平台现在已经没有这类现象了,小平台可能监管还没跟上,再加上最近忙着双减。"一位曾在多家K12行业头部公司任职的资深运营人士张锋表示,这类信息对用户,对平台,对行业,对国家,都没有任何利处。
"大平台只会去删这种内容,甚至封号,不可能作为运营手段。"他解释称,凡是做过社交尝试的,基本都出现过这类问题,监管成本太高,索性直接砍掉社交功能。此前他所在的团队也有过打算做学习社区/论坛,设几个运营人员维护话题,提高用户黏性,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讨论学习问题,结果非学习问题的内容量远大于学习问题的内容量,在运营的半年期间,被管控了好几次,"国家对于大平台盯得很紧,而且同行也会相互举报,最主要的是自己管也管不住,成本太高",在张锋看来,这种运营模式是被证伪的,所以后来大部分机构基本就不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