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国人一直误以为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其实严格的讲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妻"和"妾"是有着严格的区别,地位更是天差地别。例如,《大明律》规定:"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在这一制度下,生育的孩子也就有了嫡庶之别,与之对应的便是"嫡长子继续制",由嫡子来作为王权、家族的继承人。正是基于这种制度,在古代庶子要想子承父业是极难的。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实际创始人赵襄子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赵襄子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类庶子。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简子也看不上他。然而,这么地位低微的庶子却成功逆袭取代了他的哥哥赵伯鲁成为了赵简子的继承人,这与赵襄子个人的努力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