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袁崇焕与毛文龙相见于双岛。在这次会见中,袁崇焕劝说毛文龙解甲归隐,遭到毛文龙的拒绝。此后袁崇焕即给毛文龙定罪十二条,以崇祯帝赐与的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首。
在袁崇焕给毛文龙所定的十二项罪名中,有的只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即使属实,也是军队流行的通病,罪不致死。而罪五指责毛文龙自开马市、私通外夷。实际上,维持东江的驻防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而当时的朝廷财政却紧张得要命,军晌根本无法及时发放。就因为这个原因,很多队伍都发生了兵变。军饷不能就位,为稳定军心,只能靠毛文龙自己想办法。所以,自开马市也是毛文龙自筹军饷的一个来源。
关于私通外夷,袁崇焕称毛文龙与皇太极有书信往来,这也是袁崇焕杀他的一个原因。毛文龙作为东江总兵,在皇太极即位后即与其书信往来,商讨友好共处,维护边境安宁。如果说与皇太极有书信往来就是私通外夷的话,那袁崇焕第一个就应该被杀掉。他自己就与皇太极有着书信的来往,他们交谈的这些书信后来还保存在满清的密档里面。
说到底,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就是希望加强自己的权力。可毛文龙不买他的账,因此这件事完全是一次争权的结果。袁崇焕这么做确实不是为了国家考量。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后,向崇祯帝提交了一份情况说明。崇祯帝震惊之余也不好发作,因为他还指望着袁督师五年之内给他平定辽东呢!袁崇焕在上任之初,为安慰崇祯,夸下的这个海口这时成了他的护身符。在这份报告中,袁崇焕再夸海口"五年之内,若不能平奴,请皇上像诛杀毛文龙一样诛杀我"。但崇祯的耐心没那么长,在几个月之后,皇太极领兵扑向北京。在后金军撤退后,祟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下狱治罪。崇祯三年八月,距毛文龙之死刚满一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流放,家产充公。
据清代学者张岱记载,袁崇焕性格暴躁,好夸海口。这都为袁崇焕之死埋下伏笔。而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实属重大错误,这也使这位抗清名将倍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