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汪广洋当初对李善长的弹劾不过是一腔热血,当官复原职,地位平稳以后,便左右平衡,谁都不招惹。他自己平衡了,但并没有限制住朱元璋与胡惟庸权利之间的冲突。为此,朱元璋大为恼火。废除宰相制度的想法,已经深入朱元璋的内心。朱元璋开始慢慢布局,下一盘大棋。
汪广洋
大家都知道,刘伯温是突然猝死,出现了许多流言蜚语,皆指向胡惟庸,因为胡惟庸与刘伯温一向不合。而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刘基为胡惟庸毒死一案遭中丞涂节上奏,朱元璋便想借此时机打开局面,进而废除宰相制度。这时,朱元璋召见了汪广洋,想从他口中获得有关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的证实,以及更多细节。汪广洋继续他左右平衡,谁不招惹的原则,对刘伯温被胡惟庸毒害之事表示一无所知,反而向朱元璋进言君臣之间不能相互猜疑,大有站在胡惟庸一边的嫌疑。这番话让朱元璋极为愤怒,心想他把汪广洋调回来,不就是让他当作耳目,看住胡惟庸,随时进行密报,而他倒是左右逢源,不察帝心,如此知遇忘恩,天理难容!很快,朱元璋将汪广洋贬斥,最后心狠在半路赐死了汪广洋。在此之后,朱元璋加紧布局谋划,直至废除宰相制度。
当皇权与相权产生冲突时,相权往往难以抗争皇权而被削弱。当宰相制度面临被废的时候,在绝对的皇权面前,已然步入死局。那些手握相权企图反抗挣扎的人,注定会一败涂地。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了出师有名而不落滥杀无辜的恶名,总会编造罪名,暗中使绊,神不知鬼不觉,让人难以逃脱一死。当皇权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时候,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碍皇权,此时的它所向披靡。
胡惟庸和李善长之死是早已注定的结局,因为他们的皇帝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