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洲时期,李善长就追随朱元璋,此后在朱元璋拼打江山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功劳最高,所以打下江山以后,在最初封公的六人中,李善长地位最先,朱元璋将他比作萧何。
在一起打江山的过程中,朱元璋与李善长亲密无间,如鱼得水。李善长智谋过人,处理政务军务得心应手,为朱元璋减轻不少工作上的负担,深得朱元璋的赞赏。但随着明朝建立,朱元璋成为皇帝,李善长也被封公,担任左丞相之后,他们两人的关系便由亲密一步步走向对抗,陷入权利的怪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皇权与相权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性和排斥性。
如果朱元璋不是位雄猜之主,多几分对臣子的宽容,如果李善长不过多贪恋权利,多几分克制,或许,朱元璋与李善长能够平稳度过帝国还未稳定,一切都在待兴的阵痛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一场血雨腥风已经在悄悄开始酝酿。
李善长在辅佐朱元璋创业的时期,行事决断颇多随意,可以不必多受限制,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这时的朱元璋,气量不是一般的宽大。但当创业已成,排名座次已然成型之时,格局与情形便开始不同,以往能站着,现在必须要跪着了。但李善长在洪武初年身为左丞相时,并没有什么改变,反而专恣自用更甚以往。凡是让他觉得看不顺眼的人,或是有人冒犯了他,便毫不宽贷,立即定下罪名,奏而罢黜。在李善长看来,这不过是平常小事,照旧行事,没有什么过分之处。但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李善长目中无人,不把他放在眼里。一次两次可以,但多次如此,就让朱元璋极为不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