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立嫡长子不立贤明?长子痴呆怎么办?只要活着他人就无望(3)

2025-01-29 10:02  360kuai

只要老大还健在,那么老二就无缘继承人,除非老大夭折,或者其它情况不幸遇难,老二才有可能被立为继承人,即便老大是个"痴呆",只要健在,继承人就必须是老大,如西晋时期的晋惠帝司马衷(司马懿的重孙子)是个痴呆的嫡次子依然立为太子,父亲晋武帝司马炎(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的孙子)去世后,司马炎作为皇太子登基称帝。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嫡次子,但司马衷的大哥,司马炎的长子毗陵悼王夭折,司马炎作为嫡次子被立为储君。

如果次子想当皇帝就得等大哥夭折,或者被父亲废除才行,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中的"立嫡以长不以贤",而嫡长子继承制中的"立子以贵不以长"是以身份高贵为标准,不管庶出的儿子出生多早,都要立正妻皇后的孩子为储君,嫔妃生的儿子即便成年,还是多么贤明的都不行。就比如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嬴异人,嬴异人原本不是秦孝文王的嫡长子,甚至长子也不是,但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并无子嗣,嬴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认了华阳夫人为母亲,嬴异人成为了嫡子,最终被秦孝文王立为储君,这就是所谓的子凭母贵,因为母亲的身份最尊贵。

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存在诸多的不足,如嫡长子是痴呆,而次子、小儿子等子嗣聪明过人、才华品行、为人处世都很出众,但基于嫡长子继承制度储君仍然是由痴呆的嫡长子来继承,如前文中所说的晋惠帝司马衷;还有嫡长子如果还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依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年幼的嫡长子是要即位君主的,但君主年幼无法亲政,就会出现太后、权臣把持朝政,各种贵族、宦官干涉朝政,导致国家出现动荡,最终影响到百姓的生活。

如秦始皇13岁即位秦王,但嬴政因年幼无法亲政,王权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代为掌管,相邦吕不韦吕不韦开始大肆收容外来士人、宾客,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外客势力,而赢氏宗亲、华阳太后的楚系等势力势必会受到排挤,而太后赵姬宠信面首嫪毐,以至于嫪毐从一个面首成为了秦国的贵族,拥有实际的封地,爵位高至长信侯,嫪毐为此组建起一直和相邦吕不韦相抗衡的政治势力,开始祸乱朝政,最终出现嫪毐之乱,以至于秦国出现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