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郭子兴离世后,朱元璋实至名归,代领其军仍不忘旧恩!(3)

2025-02-14 13:42  360kuai

就在四月下旬,张天祐从亳州带回小明王的敕书,册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看到敕书,对自己的封号位列第三很不满意,又担心接受册封会受制于人,想拒绝不受。但郭天叙、张天祐都主张接受册封,朱元璋考虑到"林儿势盛可倚藉",背靠大树好乘凉,现在自己的队伍实力有限,四面受敌,接受小明王的册封,可以利用他的旗号掩护自己,借助他的威望来号令群众,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便和郭天叙、张天祐一道接受了册封,奉龙凤为正朔,以号令军中。

朱元璋和郭天叙、张天祐接受小明王的册封后,在和州建立都元帅府。都元帅府的三个元帅,都元帅郭天叙年轻没经验,右副元帅张天祐虽然年岁大,但缺乏智谋,优柔寡断,指挥大权便落在左副元帅朱元璋的手里。和州的部队大多数是朱元璋招募或招降来的,并经过他的训练,听从他的号令,加上他身边又有一批亲信,战将如徐达、汤和、冯胜、邓愈、胡大海、常遇春等,谋士如李士元、毛麒、冯国用、范常等,因此他虽位列第三,实际上却成了都元帅府的主帅。"是时三帅虽共府置事,运筹决策皆自上(指朱元璋)裁。将士乐战,军民倾向,权归于上矣。"接受小明王的封号后,他名义上是宋政权辖下的一员红巾军将领,"纪年称龙凤,然事皆不禀其节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调动部队的权力,成为号令一方的首领。

几万红巾军在和州一住几个月,粮饷的供应非常紧张。四月,在打退元兵的几次进攻后,和州缺粮,发生饥荒,朱元璋便与部将谋划渡江。诸将之所以欲谋渡江,目的当然是为了解决粮饷的供应问题,因为以集庆路(治上元、江宁,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不仅是当时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且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粮区,在和州对岸距太平不远的丹阳湖一带,即以出产大米而著称,攻占这个地区,粮饷供应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但朱元璋欲谋渡江,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这就是夺取龙盘虎踞、形势险要的金陵,以之作为四出征伐的根据地,进而谋取天下。不过,当朱元璋把渡江的谋划告诉李士元时,李士元虽然非常赞赏,却认为时机尚不成熟,说:"我兵众而食少,舟楫不备,不足以争江左,利姑小俟之。"他指出,朱元璋作为宋政权辖下的一名红巾军将领,虽然已经拥有一支听从自己指挥调遣的部队,但和州当前缺粮,士兵吃不饱,无法打仗,而且士兵都是步卒,属旱鸭子,不习水战,没有水师,缺少舟楫,根本无法横渡水域宽阔的长江,劝他先缓一缓,等时机成熟时再说。

正当朱元璋与诸将为粮饷和舟楫发愁之时,巢湖水寨的红巾军首领派俞通海前来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