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代还款,本质如同信用卡套现,也就是业内俗称的"套卡"行为,"会存在有持卡人到账单日还不上款而借钱还款的情况"。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举例称,"银行可以监控到持卡人的资金流向,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偶尔让亲朋好友临时代还一两笔的情况也会存在,银行一般不会进行封卡处理。但若一年12笔账单中有10次账单都是他人代还,这种行为就属于异常,银行监测到就会做出降额或封卡处理。"
在北京商报记者的调查中,当前,以平台化模式运作的信用卡代还主要以App形式存在,从具体的操作流程来看,当临近账单日,持卡人无足够资金还款时,只需要在信用卡里剩一定可用额度,便能进行代还操作。以1万元的信用卡代还账单为例,持卡人只要在卡里留500元便可,然后通过代还平台用消费模式将500元反复刷出还进,一共重复20次就可以将这笔账单还清。
另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提到,银行不允许持卡人通过代还平台还款,持卡人资金的由来以及后续消费流向,银行都可以监测到,这类代还行为一旦监测到就会被处置。而且每个客户监测的情况不同,处置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客户信用卡在使用2-3个月左右就被降额,有的则是半年以上。
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还注意到,在这些信用卡代还平台申请代还业务需要填写非常详细的资料,例如手机号、姓名、身份证号码、信用卡卡号、信用卡CVV码(又称"安全码")等信息。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从持卡人角度来说,通过此类代还平台还款可能存在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近期受疫情封控的影响部分持卡人还款压力加大,导致此类需求处于上升阶段,代还业务存在已久并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链条,建议持卡用户警惕此类平台,避免落入"以贷还贷"的债务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