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弹!谁是反弹急先锋:新能源基金领涨,快速回血超20%(2)

2022-05-20 15:52     中国基金报

另有天弘中证新能源指数增强、宝盈新能源产业、浦银安盛中证光伏产业ETF正在发行中,其中宝盈新能源产业也是公司的首只新能源产品布局,而天弘和浦银安盛此前已分别有4只和2只相关产品布局。

今年以来成立的新能源主题基金

部分个股估值性价已经较高

看好碳中和下的新能源方向

在基金经理看来,经过大幅度调整后,部分个股估值性价比已非常高,在能源革命加速背景下,长期成长趋势良好且景气度较高的新能源、电动车行业有望迎来更快的增速和发展空间。

创金合信基金经理曹春林表示,基金组合一季度主要持仓高景气度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龙头个股, 后续投资思路还是秉承一贯的投资理念,关注长期成长趋势良好且景气度高的个股,因为只有业绩高增长的个股才会持续贡献超额收益。因此,未来组合策略上还是关注景气较高的核心资产,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光伏的龙头个股。

在曹春林看来,中国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强监管、防风险政策,造成了国内外经济表现和风险偏好的差异,但还是坚定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谨慎的宏观政策有助于中国经济的风险释放和结构转型升级。

"我们认为中国具备更大的的政策储备空间,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大;经过一年多的调整,中国股市的估值已具备很好的吸引力,对于未来成长性良好的优质股票而言,已经呈现出很好的投资机会。"曹春林称。

浦银安盛环保新能源基金经理杨达伟表示,基金聚焦于新能源板块内高景气板块的布局,核心布局于光伏以及新能源汽车两大方向,同时兼顾部分具有较好成长性的个股。虽然由于整体成长风格在一季度相对承压,基金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撤,但展望全年,对所持仓个股以及行业仍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首先,光伏部分,在俄乌冲突加剧、全球能源通胀的大背景下,以全年维度观察,全球光伏需求有望出现超预期。但短期由于光伏上游硅料供给的瓶颈,整体需求承受了压制,同时中下游环节盈利受到了抑制。但随着后续国内硅料产能的陆续投放,硅料供给瓶颈有望打破,旺盛的需求有望得到满足,同时企业盈利也有望得到较好的修复。我们仍看好在此背景下的企业盈利修复,以及估值的提升。其次,新能源汽车部分,整体而言疫情因素以及上游涨价因素扰动了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正常供需平衡,部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因此受到了挑战。但全球以及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处于加速阶段,因此,仍然非常看好具有技术以及成本竞争力的细分领域龙头。

东方新能源主题基金经理李瑞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经历了2021年的大幅超预期之后,2022年一季度仍然维持了较高的景气度,但期间板块市场表现较弱。究其原因,宏观层面,海外加息缩表造成了长久期权益资产分母端的压力,国内经济下行和疫情反复导致分子端的增长不确定性提高;行业中观层面,上游涨价的产业链成本转嫁压力也在考验下游需求的接受能力。因此,在不确定性较高的市场环境下,短期的问题被市场赋予了较高的权重。

"短期的问题总会过去,我们仍然看好新能源车市场长期的发展。投资方向上,正如我们之前强调的,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新技术集中落地之年,新技术的方向和变化成为2022年主要的关注点,比如磷酸锰铁锂、碳纳米管、4680、高电压平台、硅碳负极、LiFSI、PET铜箔等。顺应结构、供需、新技术等行业变化趋势,我们将重点跟踪格局和盈利,增速超越行业或者单位盈利向好的环节和个股是重点关注的方向。"李瑞表示。

农业汇理新能源主题基金经理邢军亮认为,成长板块在经历开年以来的大幅调整后,当前交易拥挤度已回落至历史较低水平,来自仓位集中、交易拥挤方面的压力已显著释放中长期,科技成长仍是共同富裕下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的必然选择;更是中美博弈大背景下,顺应迫切提升科技竞争力需求、摆脱"卡脖子"困境的最鲜明的时代主线。未来重点看好碳中和下的新能源方向以及补短板方向:

1、"碳中和"势在必行,能源电力行业是突破口。发电及供热是我国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约占到总排放量的一半,能源电力行业控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从能源变革角度来看,风光是未来电力生产侧主力军,逐步迈向存量替代阶段;电网侧方面,碳中和转型支撑,助力能源结构转型;用电侧方面,车辆全面电动化,推进碳中和。

电动车:市场当前比较担心上游资源品对于盈利的压制以及终端提价对于需求的扰动,我们可以观察到是海外和国内上游资源开发进度均呈现出加速态势,同时新能源车潜在需求目前依旧强劲。当前从个股估值与基本面、行业风险暴露程度、持仓集中度角度来看,已经进入了较好左侧配置期。

光伏:2020-2021年由于疫情、供应链扰动以及装机政策变化,国内外光伏装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展望2022年,光伏装机有望全球共振。伴随行业排产以及季报披露,市场预期逐步回归合理,部分优质标的显现出较好配置价值。

2、补短板方向:科技产业政策层面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制造领域的投入将持续加大,尤其是以半导体、信息化、航发为主的补短板的高端制造业方向。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