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还能撑多久?有预测说是2026年。原因和二战时的德、日如出一辙,那就是没人了。武器装备在流水线上能快速产出,而人的 "生产" 却需要近 20 年。这就是为什么,人被称作有生力量。
战前,乌克兰拥有4300万人口,如今这个数字已锐减至2800万。700万左右民众沦为难民,约13万士兵在战场上牺牲。
这场人口流失正在从根本上动摇乌克兰的未来,超400万难民涌入欧洲,其中三分之二已获得永久或临时居留权,回归故土的希望渺茫。
目前,仍有民众以每天近2000人的速度离开,大多还是18至45岁的青壮年。
这股浪潮导致乌克兰劳动力市场萎缩了30%,大量农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雪上加霜的是,乌克兰的生育率已跌至1.26,为全球最低水平,国家的未来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兵源危机则表现得更为直观。乌克兰的征兵年龄已扩大到18至60岁,甚至开始征召女性入伍。即便如此,原计划在24年征召50万新兵的目标,最终也只完成了40%。
新兵中还有37%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的许多人连最基本的体能训练都难以完成。目前,乌克兰士兵的平均年龄已接近40岁,这不禁让人联想到1945年柏林战役中,德军"人民冲锋队"57岁的平均年龄。
军队的整体状态同样堪忧。一支在法国接受北约标准训练的所谓"精锐旅",还未上战场,就有1700人选择当了逃兵。
在现役部队中,超过四成的士兵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折磨,而一名士兵在战场上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短短3.2个月。
由于缺乏合格的技术人员,军队甚至难以凑齐足够的无线电操作员,来有效应对俄罗斯的"柳叶刀"无人机。为了填补兵力缺口,在街头强行"抓壮丁"征召18岁新兵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正当乌克兰因兵源枯竭焦头烂额的时候,外部的援助也开始倾斜。
作为乌克兰最重要的支持者,美国的立场发生了微妙而根本性的转变。25年5月,美国与乌克兰签署了一份关键的矿产协议,从而掌握了乌克兰矿产资源的控制权。
正是在该协议谈判期间,美国的援助开始减少。2025年3月,美国暂停了对乌克兰一笔价值10亿美元的武器弹药援助,并将原定提供给乌克兰的防空系统转交给了以色列。
6月25日,特朗普在与泽连斯基会晤时更是直言,对乌克兰的援助"不是那么容易",并强调美国自身也面临物资短缺,且必须优先供应以色列。
欧洲的处境也颇为尴尬。作为美国的追随者,欧盟在冲突中付出了GDP萎缩3%和部分产业空心化的沉重代价,却被排除在美乌矿产协议之外。
有观点认为,欧洲这次是花钱买了个教训,这也促使他们通过了新的能源法案,并开始着手构建"欧洲军"的雏形。可随着美国的热情减退,欧盟继续提供大力支持的动力显然也在削弱。
另一边,俄罗斯似乎正逐步实现其战略目标。将乌东四州纳入版图,不仅打通了与克里米亚的陆地连接,保障了不冻港的战略价值,也成功在自身与北约之间,构建了重要的战略缓冲区。
6月28日,普京表示国家国防开支已达到上限,未来将逐步减少。此番表态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俄罗斯希望结束战争的强烈信号。
现在看来,在外部援助几近断绝、内部人力资源枯竭的压力下,留给乌克兰的选择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