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度高温天,母亲为省电费不让儿子开空调,医生:悲剧令人痛心

2025-07-16 16:22  头条

那是去年夏天最热的一天,城市上空仿佛覆盖了一层烧红的铁板。小李,一个16岁的高中生,倒在了自家卧室的地板上,全身皮肤灼热泛红,体温高达41度。

当急诊医生赶到时,小李已经陷入昏迷,最终被诊断为重度热射病。而这一切的起因,竟是他的母亲为了省下几十元电费,在45度的酷暑天禁止他开启空调。这不是编造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悲剧。

我是张医生,从事急诊医学二十多年,每到夏季,总会接诊不少热相关疾病的患者。小李的情况并非个例,但却是最令人痛心的一例。当我们把省钱看得比健康更重要时,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无法挽回的。他的母亲在医院走廊上痛哭的画面,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人体有着奇妙的温度调节系统,正常体温维持在36.3℃至37.2℃之间。但在极端高温环境下,当室温超过40度,人体的散热机制就会开始失效,特别是对于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来说,危险更是倍增。

我曾接诊过一位78岁的老先生,他坚持在37度的天气下在小区广场下棋,结果中暑晕倒,送医时已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热射病不是普通的中暑,它是一种致命的医疗紧急情况。当体温超过40℃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时,死亡率可高达70%。

小李幸运地活了下来,但他的肝肾功能受到了永久性损伤,未来可能需要终身服药。仅仅为了节省那么一点电费,却换来了一生的病痛,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有人会说:"我小时候没空调不也活得好好的?"确实,人类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中生存了数千年。但别忘了,过去人们有更多应对高温的生活智慧,比如在河边乘凉、在地窖避暑,而现代城市的混凝土建筑就像一个巨大的蓄热器,室内温度常常比室外还高几度。

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极端高温天气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去年夏天,我所在的城市连续两周气温超过40度,医院急诊室里挤满了中暑患者,其中不乏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位送外卖的小哥告诉我,他为了多赚点钱,中午也不休息,结果差点把命都搭上。

空调确实耗电,但比起健康的代价,这点电费实在微不足道。据统计,一台普通家用空调,24小时不停运行,一天的电费约在30-50元之间。

如果担心电费,完全可以采取更明智的方式节约:将温度设定在26-28度,使用定时功能,关闭不必要的房间,这些措施可以在保证舒适的同时节省30%以上的电费。

很多人担心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会导致"空调病"。所谓的"空调病"并非因空调本身引起,而是因为室内外温差过大、空调清洗不及时等原因造成的。只要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度,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适当补充水分,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从医学角度看,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开空调不是奢侈,而是必要的健康保障。人体在高温环境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散热,导致免疫力下降、心脑血管负担加重。许多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年轻妈妈,她为了让孩子"锻炼意志",拒绝在高温天开空调。结果孩子因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当她得知自己的"良苦用心"差点害死孩子时,懊悔得几乎崩溃。坚强是好事,但在自然规律面前,盲目的坚强只是愚蠢的代名词。

不是每个家庭都负担得起高昂的电费。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可以选择到社区的避暑点或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商场等地方避暑。很多城市也设立了"清凉驿站",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免费的纳凉场所。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见过太多本可避免的悲剧。健康不是省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小李的妈妈现在每次来医院复查,都会主动告诉其他患者家属她的教训。她说:"我用儿子的健康换来了一个惨痛的教训,希望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除了适当使用空调,在高温天气还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那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水,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和酒精饮品,它们会加重脱水。

穿着方面,选择宽松、浅色、透气性好的衣物,有助于散热。饮食上,可多吃水果、蔬菜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因为它们会增加身体的代谢负担。

对于必须在户外工作的人群,应避开中午最热的时段,每小时休息10-15分钟,寻找阴凉处降温。雇主也应当为户外工作者提供足够的防暑措施,比如遮阳设施、清凉饮料等。

老人和儿童是高温天气的高危人群。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出汗少,感知温度变化的能力也较弱,往往等到出现不适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代谢率高,更容易受到热环境的影响。

作为医生,我呼吁每一位家长和子女,在极端高温天气里,绝不能因小失大。生命的价值远远超过那几十元的电费。如果实在经济困难,可以寻求社区帮助或使用公共纳凉设施,但绝不能拿健康做赌注。

我想对小李的妈妈和所有面临类似选择的家长说:爱孩子,不仅是给他们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真正的节俭不是不惜一切代价省钱,而是在必要和不必要的支出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

当你面临是否开空调的决定时,请记住小李的故事,记住那个在医院走廊痛哭的母亲。有些教训,我们不必亲身经历就能从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