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工具频现、合理调整存款利率,央行最新报告释放哪些信号?
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二季度货币政策如何发力颇为关注。再贷款工具频现释放了怎样的信号?房地产融资政策会有哪些调整?
5月9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在最新发声中,央行提到了货币政策、房地产、存款利率市场化等备受市场关注的议题。
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央行在重点内容表述上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报告新增"落实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行业倾斜"、"加强存款利率监管"、"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等。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总量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并重。一方面通过降准降息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助企纾困,稳企业保就业,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结构性工具成关键抓手
近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接连落地。今年4月以来,央行已先后推出4400亿元再贷款工具,具体包括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以及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
对于下一步政策"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与去年四季度内容相比,有了诸多调整。央行表示,将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加大对涉农主体、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实施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合理满足煤炭安全生产建设、发电企业购买煤炭、煤炭储备等领域需求,保障电力煤炭等能源稳定供应。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加大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及周边煤电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落地生效,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贷款和普惠养老贷款提供再贷款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和普惠养老机构等的金融支持力度。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再贷款工具被频繁使用,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正发生变化,总量层面的宽松将更克制,政策效果更强调精准直达。
明明表示,在货币政策引导宽信用的过程中,需要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方面共同发力。货币当局向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减少对信用供给方(主要是商业银行)的约束,但还需要实体经济一方有资金需求,而这通常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以及资金面等。目前来看,市场流动性整体合理充裕,相较于供给端,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是宽信用落地过程中更为关键的一环。为了从需求端刺激,预计结构性工具将成关键抓手: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定向的特征,更适合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激励相容机制,可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并释放基础货币,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平衡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整体看,一季度稳健货币政策靠前发力,总量和结构性工具配合使用,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增大。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下一阶段,综合考虑短期经济下行压力、物价整体温和可控、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稳健货币政策重心继续偏向于稳增长,货币政策延续稳健略偏松格局,一方面,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助企纾困,提升政策质效;另一方面,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短板弱项、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稳定企业发展信心,促进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