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妻之恨,他这个亡国之君能如何呢!(4)

2025-02-02 10:42  360kuai

李煜深知小周后为自己遭罪,也痛恨自己的无能,于是他写下了不少的词以寄托自己对故国的相思和对自己的自责。《虞美人》就是其中直抒悲愤最好的代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辞稍微平复了李煜的痛,挽回了小周后泯灭的心,可是却也带来了杀身之祸。赵光义怕养虎为患,所以毒死了后主李煜,如此不仅可以解决掉政治隐患,还能将小周后占为己有。只是他低估了小周后的烈女之心,原来痛苦的活着是因为对李煜的牵挂,希望犹在,而如今牵肠挂肚的人不在了,满院的凄婉哀凉,是时候解脱了。赵光义的威逼利诱让小周后选择了追逐李煜而去,公元978年,李煜去世后的同一年,这个神彩端静,美丽非凡的小周后与世长辞了。

在整个事件当中,人们对李煜是可怜可恨,对小周后是深表同情,而对赵光义是大加鞭挞。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堂堂南唐帝王,寄人篱下成为了赵光义的阶下囚,让自己的妻子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来换得自己苟活,这是悲哀是不幸,也是无奈,这正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玩物丧志,不能头戴皇冠而承其重,落得国破家亡实咎由自取,只是可怜了那倾心交付的小周后。

有人说,天道循环,报应不爽,时隔一百多年后,发生了靖康之变,擅长文艺的徽钦二帝被掳走,连带着不少的朝臣以及数千宫娥嫔妃都成为了金人的阶下囚,在金朝,徽钦二帝受尽了不人道的待遇,而随之而来的妃嫔宫娥更是沦落为金人泄欲的工具,其惨痛比之小周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两相对比,人们用精神胜利法而为小周后报不公,鸣不平,欢心鼓舞。其实细细想来,大可不必,靖康之耻,这是华夏的又一次灾难,是野蛮对文明的又一次掠夺,金人的确蛮横,可是宋廷的统治也是极其腐朽,徽钦二帝醉心于马球、文艺,而对金人俯首,就算亡国也是其咎由自取与人无尤,只是可怜了当时的百姓和有报国之志的仁人志士。同理,宋太宗赵光义的做法的确是令人憎恨与作呕,可是南唐后主李煜占据南唐如此国力,却不想着建功立业,开疆拓土,而整日埋首于女人堆中,只知诗词歌赋,音乐创作,成为阶下囚也就无可厚非了。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从侧面来形容后主李煜以及靖康之耻,可见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