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论坛| 王绍光:中国的一大贡献,是对抗了撒切尔夫人的这两个词

2025-10-19 10:30  观察者网

2025年10月16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观察者网、底浪文化、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思想者论坛"在上海举行。

在下午的"中国话语与全球思想版图的变迁"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兼职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王绍光,首先回忆了"历史终结论"的兴衰。

王绍光教授在思想者论坛上发言

他指出,福山1989年写那篇文章的时候,当时有一点点震荡,影响不大。等到1992年出了书之后,那时很多人仍不接受历史终结论,但终结论里的两样东西,在很多地方是被接受的,一个是自由市场,一个是西式的"自由民主"。

王绍光感慨说:"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当时觉得成天要和风车作战的感觉,到处都是那套东西。但如果读一点历史、马克思,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很荒唐,但是你要和这个荒唐事长时间地作战。"

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自由市场的理念先开始破产。当时美国的一本著名杂志说:"我们都是社会主义者了(we are all socialism now)。"

然后,西式"自由民主"的理念也开始触礁了,全世界做民调都可以发现,凡是选出来的机构都不受信任。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西方"民主"最重要的是选举,结果选出来的机构还不如警察那些暴力机构受的信任高,所以历史终结的东西是彻底的终结了。

王绍光随后提出,从19世纪末到1945年二战结束前,可以说是一种众声喧哗的思想版图,当时有很多种主义出来,如今全球思想的板块会不会重回众声喧哗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中国话语,他认为中国现实中取得的成就和现在提出来的一些内容,在很大意义上做了一个贡献,就是对抗以前撒切尔夫人说的所谓对西式"自由民主""没有替代"(no alternative)。

"我们现在证明了一件事情,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展望未来,他指出"一个突破点是解释中国何以成功,我觉得现在成功了,但是没有解释清楚,在很大意义上,没有一套自洽的、有证据支撑的理论体系"。

但这个突破如果实现了,仍是一种"实证性理论",更难的是下一步,要发展出一个"规范性理论"(normative theory)。

他指出:"中国话语绝对不能最后变成只讲中国的话语,应该是中国人提出来,依据我们自己的历史经验、对世界的观察,提出一套理论,为世界指明方向,它不只是关于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到哪里去的规范性理论。"

"就像马克思是德国人,你不能讲他是德国话语,他是德国人提出的普世话语,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在未来的20年、30年、50年,能不能有一个中国人提出来的带普世性的话语,我们过分地强调中国话语的话,会把很多人排斥在外。"

"我们也欢迎其他人在互动中提出一个话语,这个话语能为世界未来的走向提供一个指南,这样的东西我们都需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