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说他得了"流感"。洪武八年(1375)二月初二日,老朱召见宋濂。老宋将那天的情况以日记形式记录了下来,后此文被收到《恭题御赐文集后》中。上问:"前御史中丞刘基何日启程返乡?"答以"翌日"(即初三)。上还问了刘基能否支撑到家等情况。老宋认为老朱是以送书为名召他去询问刘基的情况,"刘基彼时患有霜露之疾",皇上怜悯刘基为开国旧勋,御赐还乡养老。查"霜露之疾",辞出《史记·公孙弘传》,指由风寒引起之疾病。也就是说,刘基当时得了"流感",由流感引起老年性疾病并发死亡的概率在现代也非常高,何况当年的刘基否?
汪胡两案发前,世上没有中毒之说。从刘基去世到汪胡案发,中间约有四年半时间,均未发现有刘基中毒的任何信息记载,在《太祖实录》里甚至连名字都没提到过一次。
刘基死后,他家人活动正常。假如刘基中了毒,凭他的智慧肯定很快就会知道被谁下了毒,而且在生死关头(甚至全家都处于危险时刻)肯定会有所行动,绝不会就默默"认死"。即便有千万个不能拆穿事件真相之理由(如知老胡背后有老朱,此情最严重),他肯定也会跟刘琏(时年已经廿七岁)商讨出一套化解眼前危机的方案来,如至少让家人避避风头,两个儿子在什么形势下可以进京或出去做官等。可从《刘琏墓志碑》来看,在这四年半当中,刘家似乎一切都很正常。1376年夏,监察御史李铎奉旨到南田取"观象玩占"诸书,刘琏拿出藏在山洞里的书后,便毫不犹豫跟随李御史进京献书。老朱还欲留刘琏"侍朕",但因守孝未满而辞归。皇上"赐宝钞三十贯","皇太子赐食,加赐宝钞五十贯。"次年七月服满,刘琏便接到考功郎任命并赴京,旋升试监察御史。又次年,再升授江西布政使右参政,进阶中奉大夫。
《刘琏墓志碑》没提到刘基中毒。此碑又称《刘琏神道碑》,比《行状》大约早半年问世,作于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初六日前后,作者为翰林院国史编修苏伯衡,金华人。刘琏于当年六月三十日,在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任上去世,"初六"是他的尸体下葬日。那时汪、胡两案尚在审理之中,案情还未公布。在这篇近两千字的文章里,仅提到刘琏死因是:"愤立本专姿致疾,奄至大故""竟薨于位。"既没写到刘琏是被胡惟庸及其死党沈立本等下毒所害,亦没提到刘琏是"堕井死"的。刘琏之死,朱元璋追抚颇厚:"上闻之嗟悼不已,敕有司护丧返其里,亲为祭文,命国子生陆居敬致祭。"此文既未提到刘基死因,亦未留下有用线索,近在写到刘基奏设谈阳巡检司一事时,有"执政胡惟庸当国,以不关白,恨甚"之句,但这句话并非秘密,早就满朝皆知,刘基被软禁就是遭胡惟庸、吴云等人弹劾所致。若此时汪胡两案已大白于天下,那么刘璟、刘廌、苏伯衡等人,必定会在碑文中大书特书刘基死因。此文更加证实,在汪、胡案发前,世上无刘基中毒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