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要有容乃大。因言获罪在其他时候层出不穷,在赵祯治下却难得一见。蜀地一名屡试不第的老秀才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不说在清朝是百分百掉脑袋的反诗,即便神宗朝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惹祸诗文的尺度也比这小太多。而赵祯只是淡然视之,说这只是老秀才发牢骚想要做官,没必要惩治,给他个小官让他试试去。
明君不嗜杀。除了继承从赵匡胤开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之外,赵祯更要求臣下慎刑轻杀,"朕未尝咒人去死,更不敢滥用死刑。"臣子吕觉办案有功却未升职,赵祯专门跟他解释,说我还会派你做别的事,做得好自然会升官,若是因查案就获升职,"朕恐小人之徒望风希见,妄加他人深罪。"
明君不问鬼神。汉武帝好巫术以求长生,唐太宗嗜丹药也求长生,赵祯却不学他们。即便中年膝下无子,他又想有继承人得要命,赵祯也没有求助于术士乱吃药。他五十四岁驾崩,寿命虽然不算长,却也不是死于术士所进的丹药。
最后,明君还不嗜好明君的名声。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才是真正的明君。宰相吕夷简曾经当面称赞他,说即使古代的圣君贤主也不过如此,赵祯羞涩地回应到:不要对外人宣扬,否则容易显得我沽名钓誉。后来个人点赞更是变成集体点赞,群臣接连五次上表,请赵祯自己给自己加上"大仁至治"的尊号,但终于都被赵祯推掉了。赵祯表示:朕做得不够,受之有愧。
至于宋真宗搞的泰山封禅,赵祯更是不去模仿。就收敛自己的欲望而言,古今没有几个帝王能与他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