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无私的昆虫们
在中国,养殖昆虫的产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昆虫主要被用于处理农业肥料等垃圾,或者做饲料。
比如,在本文中被屡次提到的黄粉虫,其幼虫是人工养殖最理想的饲料用昆虫之一。黄粉虫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个生长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3到4个月即可收获出售,一年可饲养四季。目前,在山东、天津等地,黄粉虫的养殖已经形成规模产业,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食用昆虫多见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因地理、历史等原因,都保留着食用昆虫的风俗,到当地旅游的游客,应该都听说过"昆虫宴",油炸蜻蜓、凉拌蚂蚁蛋(大黄蚁的卵)、油炸椰子虫、油炸知了、油炸花蜘蛛,应有尽有。
比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历来有着吃蝗虫的传统。此前,每年收玉米的时候,当地的村民都会跑去捉野生蝗虫,自己拿来吃,或者卖上几千块钱。
万丰村的袁金华觉得这是一个商机,就开始琢磨利用大棚规模化养殖蝗虫。现在,他一个90平方米的大棚一年能养四茬蝗虫,产出400斤,按市价40元一斤计算,一个大棚一年毛收入16000元,利润7000元,一亩地一年净利润大约35000元,亩产值高于其他传统产业。
2019年10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野洞河镇万丰村的蝗虫养殖基地,当地村民养殖蝗虫。图源:杨欣|新华社
不过,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食用保持昆虫原型的食物,还是有点下不去嘴。杨忠岐就表示,食用昆虫产业化,还需国人克服心理障碍。
其实,对于已经失去或隐藏了本来面貌的昆虫食品,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吃了一些。比如,健身人士经常吃的进口蛋白粉,大部分是由碾碎的蟋蟀制作而成;我们喝的咖啡粉中,则含有低于10%的昆虫碎片,其中以蟑螂为主;杨梅里有果蝇幼虫,大米中有米虫,它们都有可能进入我们口中,成为我们额外摄入的蛋白质。
正如江苏省农科院休闲农业研究所主任廖怀建所说,"一个人一生中至少会吃13只虫子"。
值得关注的是,昆虫除了食用,还在医学领域做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共收载药用昆虫及产品13种,还有9种昆虫参与了80多种中成药配方。
例如,从蜂胶中提取的咖啡酸苯乙酯能够治疗白内障等眼科疾病;苍耳蠹虫可促使中性白细胞和少数淋巴细胞增生吞噬细菌,起到解毒排脓、消肿止痛的作用;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提取物则是康复新液的主要成分,能够起到活血化瘀、解毒消积的功效。
除了食用和医用,昆虫还有另外八种利用方式,分别是工艺与娱乐昆虫、天敌昆虫、饮料用昆虫、教材用昆虫、工业原料用昆虫、改良土壤昆虫、医用昆虫、授粉昆虫和指标生态昆虫。
可以说,小小的昆虫,千百年来持续不断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自然资源日渐枯萎的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依靠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