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全球食用现状
这样看来,食用昆虫仿佛百利而无一害?
其实,还是存在一些风险的。
一些昆虫中含有致病微生物或者寄生虫,如竹虫肠道内可携带沙门菌、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等致病菌,食用不当会有被感染的风险。
一些昆虫的某些部分含有毒物质,如松毛虫幼虫体表的毛有毒,只有去除有毒部分后才能食用。
极少部分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如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及软体动物等)含有共同的过敏原,食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对此,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云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杨大荣表示,"除了膜翅目等部分种类的蛋白,会使几万分之一的人产生异性蛋白过敏外,昆虫是非常安全的一种食品。"
目前,从FAO和其他科研机构发表的信息来看,捕获或者养殖的各种昆虫,细菌和病毒的风险并不比其他的食材更高。不管是直接熟制食用,还是经过现代食品加工作为原料,昆虫的病毒和细菌风险都可以很好地掌控和规避。
不过,从全球来看,食用昆虫的进展不尽相同。
在西方,2017年5月,瑞士政府修订食品法,容许食物供应商选用蚂蚱、黄粉虫、蟋蟀为食材,瑞士也成为欧洲首个公开销售昆虫食品的国家。
2018年,欧盟《新食品法案》(修订版)全面更新并实施,要求所有昆虫都必须经过批准才能食用。
2020年7月,欧盟委员会批准黄粉虫成为欧盟市场的新型食品,该昆虫可以以粉末的形式,加入饼干或意大利面等食物中。这是欧盟第一次批准昆虫作为食品。2021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批准将蝗虫作为一种新型食品。今年2月,蟋蟀成为被批准的第三种昆虫,它可以经冷藏或干燥后以整只出售,也可以作为粉末出售。
目前,德国建有年产8000吨昆虫食品的联合加工企业,可以将玉米螟、家蚕等通过化学处理后制成罐头。比利时有食品公司在自己的农场里定期培育蟋蟀,开发了由蟋蟀制成的饼干。
2019年,英国某烘焙品牌推出用蟋蟀粉制作的面包,一个面包所用蟋蟀粉平均来自336只蟋蟀。
英国某烘焙品牌推出的蟋蟀面包。图源:@新华国际
在亚洲,泰国国内注册的蟋蟀养殖场有2万家,是世界上蟋蟀养殖场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蟋蟀养殖体系,每年的产量可达7500吨。除了蟋蟀,泰国人民也爱吃蚱蜢、天牛、竹虫等,每年还会从柬埔寨、老挝、缅甸、中国等国进口超过800吨昆虫,填补国内需求的缺口。
在韩国,含昆虫蛋白的宠物食品市场日益壮大。2021年,据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估计,到2030年,国内含昆虫蛋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07亿韩元(约合3.8亿元人民币),远高于2018年的170亿韩元(0.9亿元人民币)。为帮助韩国本土企业,农林畜产食品部将投资3.6亿韩元(194万元人民币)支持昆虫农场建设。
而放眼贫困国家,它们囿于经济发展状况,以上种种产业化养殖难以全面展开,这也是FAO正在努力呼吁和推进的方向--将抓捕野生昆虫转型为大规模的人工养殖,无疑能缓解当地的粮食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