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00只蟋蟀做个面包,你愿意来点么?

2022-04-20 15:05     凤凰网

今年2月,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将蟋蟀作为食物,投入市场,这是自2020年以来,继黄粉虫和蝗虫之后,欧盟批准的第三种可用作食物的昆虫了。

而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昆虫学专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提交了"把食用昆虫加入国人食品目录清单"的提案,他表示,昆虫易于饲养,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其实,人类食用昆虫的历史由来已久。库叔今天就来介绍一下,昆虫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

文 | 谢芳 瞭望智库观察员 丁文轲(实习生)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01

千年食虫史

昆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物种之一,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它们的身影就已经出现。我国是最早利用和食用昆虫的国家之一,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且有文字可考。

《周礼·天官》中,记录了用白色蚁卵做成的酱--蚳醢(音"池海")的用途:不仅是周王室贵族喜欢的佳肴,还是他们祭祀时的祭品。《礼记·内则》则记载了贵族菜单中列有"爵、鷃(音'晏')、蜩(音'条')、范"等,其中"蜩"指的是蝉,"范"则是蜂。

唐宋时期的民间饮食文化中,食用蝗虫很常见,不过多见于饥荒场景。一些著作中还详细介绍了捕蝗、食蝗的方法,作为救助灾民的重要手段。写于明代的《本草纲目》,则记载了蝉、蜂、蚕、蟋蟀等一百余种昆虫的食用方式和药用原理。

不过,梳理我国古代食虫的历史可以发现,除了昆虫本身的食用价值,还附带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比如政治影响,主要表现为统治者的示范作用。

唐代史学家吴兢所作的《贞观政要》中记述了"唐太宗吞蝗"的故事:贞观二年(628年),京畿地区暴发蝗灾,粮食大量减产,唐太宗认为"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吞食了蝗虫。此后,蝗虫不再成灾。

唐太宗吞蝗,无疑会在百官和百姓中引发效仿行为,进而推动食用蝗虫这种饮食文化的形成。

炸好后的蝗虫外壳酥脆,内里绵软。图源:郑明鸿|新华社

炸好后的蝗虫外壳酥脆,内里绵软。图源:郑明鸿|新华社

比如祈福文化。中国古代,蝗灾频发,人们吃掉蝗虫,祈求消灭蝗灾,粮食丰收。这种习俗至今仍被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延续着--哈尼族会在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捉蚂蚱节",全寨男女老少都会去田野里捉蚂蚱带回家做菜吃,他们在离开田野时还会大喊,"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比如迷信思想。类似于现代人追求的"以形补形",古人吃螽斯(蝈蝈),是想获得其强悍的繁殖能力,追求多子多福;吃蚂蚁、蟋蟀等,是想获得他们勇猛善战的精神或强健的体能。

如今,人类对于昆虫的食用,从古代延续到了现代。世界上已知的昆虫种类已经超过100万种,其中可食用昆虫约有3560种。而我国拥有15万种昆虫,可食用的为324种。

昆虫到底有什么好吃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