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李晓星分析,在1-2年的维度,在我国准备充分后,也许到明年"两会"之后,疫情的影响将会逐渐结束。
从中长期维度来看,李晓星认为,俄乌战争使持续多年的全球化进程走向结束,逆全球化走向开始。
在他看来,不同的文明之间,天生会有生疏感和不信任感。而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通航的限制,加剧了互相的生疏感和不信任感,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在欧洲这个地方,原来大家觉得发生战争的概率特别小,但是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地方都会发生战争,这样的后果会非常深远。持续30年的全球化进程,很可能会走向终结,各国都会开启自己内循环的经济方向,目标市场和供应链的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经济上的联系也会越来越脱钩。
应对全球的大变局,我国高层非常高瞻远瞩,很早就提出了"双循环、内循环",对于"卡脖子"的技术环节,我国很早也就开始了国产化的过程。
"全球的割裂化变局映射到投资上,全部嵌入到全球产业链的、两头都在外的公司,估值上可能需要有估值折价。而敞口都在国内或者友好国家的公司,可能会享受估值上的溢价。"他说道。
李晓星表示,自己的投资方法本质上来说是看行业景气度、看公司质地、看业绩增速、看股票估值,但在同等条件下,一个敞口都在海外,另一个敞口都在国内,敞口都在国内的行业估值应该比敞口在海外的行业估值要高一些,毕竟承担的风险会小一些。
从更长的维度来看,李晓星认为,美元作为公认的储备货币和硬通货,将逐渐走向终结。
他表示,全球货币体系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俄乌冲突之后,作为经济制裁的手段,美国冻结了俄罗斯(它的企业、个人、政府)在外部的资产,这样大家对于美元资产会产生很强的不安全感。再往前看,疫情以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互相配合,超发货币,导致如今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这都是在损害美元的信誉。短期来看虽然影响不明显,但长期来看,美元肯定是逐渐陨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