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良好的儒家发展的政治土壤,儒家学说的走俏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配合政治需要,一代大儒董仲舒的横空出世当然是历史必然,如果不出董仲舒,那么应该也能出张仲舒,或者李仲舒,因为这是时代的需要,时势造英雄是也。
而好命的董仲舒,这位当时久负盛名的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他就曾任博士,讲授儒家经典《公羊春秋》),以其扎实的学养和丰厚的理论体系,适时应势为儒学的走红准备了良好的人气和理论基础。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没有了祖母窦太后掣肘之后,有心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来巩固自己统治的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正好大师级人马董仲舒出山,正如一些史料所表,他在自己"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系统提出了基于天命的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道之大原出于天"(董仲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