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盘和林认为,个人信息保护的确存在潜在安全问题,如果需要监控用户的碳轨迹,那一定需要采集用户的出行信息,而这些出行信息的确包含很多敏感的个人隐私,所以当前金融机构保护用户碳账户信息和消费信息的大致方向是一致的。
首先,要告知用户需要收集信息,需要在协议中告知开碳账户用户信息使用规则;其次,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收集、提取、分析的流程,以严谨流程对数据信息进行全流程管理,调取这些信息需要赋予必要的权限,并增强信息保护中的技术投入,银行也可以考虑信息数据安全管理第三方,比如将信息存放于第三方企业,而由第三方有资质的企业实现对用户的碳轨迹进行数据汇集;最后,当前银行无法收集用户完整的碳轨迹信息,所以亦可以通过政府主办的碳征信企业来对用户实施全面碳征信。
如何利好银行绿色金融?
说到绿色金融产品,近年高频"露脸"的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创新的碳排放抵押贷款等。
"绿色金融之前说的主要是产业、对公方面,银行面向C端(个人)的产品还不太完善,客户黏性不高,通过兑换碳积分权益等方式能提升客户活跃度。"吴琦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未来银行还需要增强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形成更大的效应。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对于银行来说,通过个人碳账户建设,将个人更多业务需求与该银行进行"绑定",在提升客户黏性与获客能力、银行业务拓展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从个人碳账户建设对于社会经济低碳转型、银行业务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看,预计后续会有更多银行加入个人碳账户建设。
他进一步称,人们的经济活动广泛,银行拓展场景空间广阔,例如:二手回收、交通出行、消费等居民生活场景;加快碳账户"资产"变现、交易市场机制及相关激励机制建设等,提高人们参与积极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程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