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原太子孙登去世,孙权在赤乌五年册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同年封四子孙霸为鲁王,由于孙权偏爱鲁王,给予鲁王与太子相同的赏赐待遇,引发了"二宫之争",双方都有政治势力参与其中。拥护太子派主要是江东士族顾、陆、朱、张,其目的在于保住江东士族现有的权势地位;拥护鲁王派主要是淮泗集团人士步骘等人,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从占据军政大权的江东士族那里夺取权力。
孙权对"二宫之争"的处理看似公允实则偏向于淮泗集团。他先将丞相陆逊逼得"愤恚致卒",接着,原丞相顾雍子顾潭、顾承兄弟被流放交州,客死异乡,骠骑将军朱据被赐死,尚书选曹郎陆胤下狱,太子太傅吾粲被诛杀,张纯弃市,江东大族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是摧折殆尽。相形之下,孙权对参与二宫之争的淮泗人物的处置却是轻描淡写的,仅全寄、惕竺、吴安、孙奇4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遭诛,其他重要人物如步骘等反受升迁。
经过两宫之争,江东士族遭受沉重打击,孙权借机重新任用淮泗集团人士掌握大权,"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将军吕岱为上上将军,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直到孙权去世时,其任命的辅政大臣均为淮泗集团或宗室成员,没有一个江东人士,淮泗集团的优势可见一斑。
太和元年(公元252年)孙权去世,"权疾困,召(诸葛)恪、(孙)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后事"。其中,孙弘、孙峻为宗亲,诸葛恪、滕胤、吕据3人为淮泗集团人士。辅政大臣们围绕权力展开争夺,诸葛恪处死孙弘,孙峻利用诸葛恪北伐失利觐见孙亮之际,刺杀诸葛恪,诸葛氏就此覆灭。后来,滕胤、吕据也被杀,孙氏宗室掌握朝政大权,淮泗集团元气大伤。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孙休即位,开始两边下注,形成了淮泗集团与江东士族分享权力的局面,以陆抗、陆凯为首的江东士族新生代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孙休永安二年(公元259年),陆抗为镇军将军,督西陵(今湖北宜昌)地区。陆凯是陆逊的族子,孙休在位时,"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督长江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