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强
由陈胜吴广起义而起地推翻秦朝统治的反秦力量呈星火燎原之势。项梁、项羽、刘邦、陈婴、英布、吴芮等成为抗秦力量的核心人物,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的军队进抵灞上,秦王子婴奉皇帝符玺投降,秦朝灭亡。
【图1,陈胜吴广起义】
汉朝初立,社会经济凋敝,市场混乱,物价高涨,政府国库空虚,财政困难。据说汉高祖乘坐的马车,想找到毛色一致的四匹马都很困难。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才得以恢复。
秦国灭亡了,楚汉战争结束了,一个统一的汉朝建立了,但是战争并非就偃旗息鼓了。秦汉之际,匈奴越过河套,向南进入蒙恬所取的"河南地"。汉朝初年,与匈奴大体上相持于今兰州、固原、横山、榆林、托克托一线的边塞。匈奴频频南侵,掠夺人畜,毁坏庄稼,始终是汉朝的心腹之患。文帝景帝之时,采取了和亲政策,厚于馈赠,然而并没有阻止匈奴的频繁的袭扰。因此汉代抗击匈奴是其主要战争。
【图2,汉代将官铠甲图(摘自《中国历代服饰》)】
汉代风气尚武,《续汉书·百官志五》云:"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学习射御骑驰战阵。"青年男性一生中大都有习武的阶段,汉代的武技包括徒手搏斗和器械格斗,徒手搏击以角抵和手搏为代表,可以说汉代男性在年轻时就练出了健壮的体格;刀枪剑戟都是习武的兵器,并且用于格斗比武之中,因此汉代男子在未从军前就熟悉了兵器使用及其格斗方法。
【图3,汉代兵士铠甲图(摘自《中国历代服饰》)】
汉代的兵制分为中央军、戍边军(边防兵)和地方军(郡国兵)。中央军全称中央直辖军,即禁卫军,这是汉代军队的主力兵团,汉武帝时其兵力65000人。中央军按照驻屯地点分为北军、南军,驻扎在长安城南部未央宫区域的是南军,驻扎在长安城北部的是北军。南军中还有期门、羽林军,属于皇帝的亲兵,宿卫、仪仗部队,人数不多,期门军千人左右,羽林军分左右骑,分别是八百人、九百人。地方军即郡国的兵,西汉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郡,实行郡、县两级行政管理,并分封了九个诸侯王国,由刘氏子弟管理。各郡的军队从行政上讲属于中央王朝,诸侯国不能随意调遣,但是由于郡国远离中央政府,天高皇帝远,刘姓王的权力过大,地方军(郡国兵)往往听令于诸侯王,吴王刘濞起兵时,号称有精兵五十万,虽有夸大,然而在人数上、战斗力上也并非全是虚言。
【图4,西汉步兵俑】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吸取东汉教训,加强中央军建设,削弱地方军,地方军兵威胁中央的情况没有了。光武帝直接掌管的中央军精兵就有四万之多。东汉虽然还有边防兵、关隘兵,但也属于中央军管辖。东汉中央军的战斗力不如西汉时期。地方军削弱后,地方没有了常备军,郡守、刺史开始养兵,起初只是亲兵随从,后来逐渐成为个人武装,不在中央军编制内,只服从郡守、刺史,到了东汉后期,个人武装强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图5,汉光武帝刘秀】
汉代的兵制分为材官(即步兵)、骑士(即骑兵)、车士(即车兵)、楼船士(即水兵)等。步兵是人数最多的一个兵种,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率步兵32万迎击匈奴。骑兵是仅次于步兵的第二大兵种,在西北地区多驻扎骑兵,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时,曾动用骑兵25万之多。
【图6,李陵与匈奴作战绘画】
匈奴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对付匈奴,在大漠作战,不用骑兵是万万不行的。西汉初年战车、车兵在战争中都发挥过巨大作用,到了西汉后期,战车与车兵逐渐淘汰,车辆仅用于粮草物资运输。战船与水兵主要在内河和沿海地区。
【图7,黄强著《黄沙百战穿金甲》书影,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军队的防御器方面,步兵的铠甲最少,也最缺乏甲胄保护,他们的主要装备主要是盾牌。步兵最厉害的武器是弓弩,箭发如雨,杀伤性极大。近身格斗,则是一手执盾,一手持刀剑,甲胄分量较重,短兵相接时不利于身体的发挥,远不如身着战袍灵活便捷。骑兵尤其是中央军则配备甲胄,也是甲胄配备最齐全的兵种。骑兵交战力量更大,更为惨烈,铠甲增加保护,再就是有马为坐骑,穿戴铠甲消耗体力,行动不便的弊端得以缓解。战车车士也配备铠甲,随着战车的弱化,不再是战斗中的主力兵种,并逐渐退出战场,车载甲士成为押运粮草的运输兵,也就没了铠甲。楼船兵中在船面的作战兵,身披铠甲。船战主要是发射弓弩,上岸后冲锋陷阵。
说明:本文系企鹅号黄强教授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联系作者微信njhuangqiang。
黄强,字不息。金学家、服饰史学家、文艺评论家。已出版《金瓶梅风物志》《绣罗衣裳照暮春》《黄沙百战穿金甲》《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近二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