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产装备助力,全球首台“零噪声”DSA手术成功

2025-02-19 21:59  观察者网

2025年2月1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零噪声"DSA技术指导下的复杂PCI手术。

葛均波院士使用「零噪声」DSA开展手术

这场手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主刀,手术过程异常复杂。

此次手术的患者是一名59岁的男性,身高175厘米,体重84公斤,BMI达到27.4,属于超重范畴。术前检查显示,患者的冠状动脉存在多部位严重狭窄,急需进行高精度的介入治疗。

面对患者冠状动脉的多部位严重狭窄,葛院士借助"零噪声"DSA技术,成功识别并精准定位了病变部位,最终成功完成了手术。

在这场高清直播的手术中,葛院士表示:"'零噪声'技术是血管介入领域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大幅提升了图像质量,更将医患双方的辐射风险降至新低。"

"今天这场手术,我们全部用的国产设备,这是自1895年伦琴发明X射线130年来的一大重要突破。"葛院士表示。

借鉴手机"夜景模式",国产装备突破DSA噪声极限

DS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介入手术的医学成像技术,它通过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捕捉到组织的影像信息。在DSA手术中,X射线被用来生成血管的图像,帮助医生观察血管的形态、狭窄、阻塞等病变情况。

DSA的核心在于"数字减影"。它通过两次X射线成像--一次在未注射造影剂时(蒙片),一次在注射造影剂后(充盈片),然后通过计算机将两张图像相减,去除背景组织的影像,突出显示血管内的造影剂充盈情况。这种技术使得血管的图像更加清晰,便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手术操作。

然而,在以往的心脏介入手术中,尤其是复杂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手术,医生和患者都面临辐射剂量过高的风险。

由于这些手术通常时间较长,可能持续2至4小时,手术过程中的X射线辐射是不可避免的。对医生而言,长时间暴露在散射辐射中,增加健康问题风险,包括脱发、辐射性皮肤损伤,甚至患上癌症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患者也是辐射剂量的直接受害者,尤其是在一些长期多次接受检查或手术的患者中。

而且,传统DSA设备在成像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性噪点,影响图像的清晰度。而"零噪声"DSA技术则通过优化成像系统,几乎完全消除了这些噪点,从而实现了图像质量的显著提升。

联影医疗X射线事业部总裁向军

这项技术的提升,部分得益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手机拍照技术。

"'零噪声'DSA技术的突破,得益于消费电子和深度学习的进步,尤其是手机拍照技术的发展。"联影医疗X射线事业部总裁向军在直播中介绍。

手机拍照技术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从低清晰度到接近单反相机水平的飞跃。这种进步主要得益于深度学习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传统成像技术中,噪声和图像细节往往是一对矛盾,即去除噪声可能会导致细节丢失。然而,借助深度学习和图像配准技术,能够精确地对齐多帧图像,避免模糊,从而在合成后的图像中保留更多的细节和结构信息,通过多帧合成和深度学习算法显著提升了图像质量,这种技术在手机夜景模式中得到充分应用。

"零噪声"DSA技术借鉴了类似的原理,能够在去除噪点的同时保留微弱的细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多帧图像配准技术,系统能够将多张低剂量的X射线图像进行合成,从而在不牺牲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零噪声"DSA技术通过优化成像系统,让图像中的干扰性噪点几乎完全消失,图像空间分辨率提升57%,信噪比提升超过4倍。向军介绍,同时,该技术还大幅降低了辐射剂量,至少减少70%,从而显著降低了医患双方的辐射风险。

「零噪声」DSA清晰显示CTO患者0级和1级侧枝循环

X光技术诞生130周年,关爱保护"铅医战士"

此次"零噪声"DSA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得益于技术的突破,更离不开产学研医的深度合作。

自2017年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联影医疗便开始了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新型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射线成像系统(DSA)及临床应用技术的研发。

经过四年的努力,该项目终于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并在2021年10月由葛均波院士完成了uAngio全球首台手术。这是国产高端智能介入造影系统首例心血管介入手术,标志着国产医疗设备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葛院士认为,联影智能介入造影系统图像质量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uAngio设备的首发用户,中山医院在几年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大量手术数据,为设备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持。截至目前,中山医院已完成10000台介入手术,为国产DSA设备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国产设备的性能迭代,更推动了心脏介入诊疗的标准化和术式创新。

正值X光技术诞生的第130周年,中山医院钱菊英副院长表示,非常感谢联影工程师创新的研发,在介入治疗这个牺牲医生健康、换取患者健康的医疗领域,"零噪声"DSA也能够给予"铅医战士"最大程度的关爱和保护。

庆祝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