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常年在军中摸爬滚打,早已深谙统兵之道,对将领们也是了如指掌。赵匡胤不想杀人,所以他用怀柔的方式削掉属下的军权,为何他要这么做,因为赵匡胤清楚,以他的实力,足以震慑手下的将领。
时间不同、环境不同,人也不同,赵匡胤可以成功,不代表别人也能成功,失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
二、朱元璋根本不信任手下的功臣宿将
朱元璋或许也想过模仿一个杯酒释兵权,但他没有这么做,如果朱元璋真的这么做,没准也可以成功。朱元璋和赵匡胤不同,朱元璋可是白手起家。赵匡胤的老爹赵弘殷是五代时期的大将,骁勇善战,战功赫赫,而朱元璋的老爹只是个普通的百姓。
离开郭子兴之时,朱元璋只带走了二十四人,其中有徐达、汤和、耿炳文、郭英、周德兴等等。理论上讲,朱元璋得国最正,他从一无所有,到一国的皇帝陛下,且推翻了暴元的统治,他提出的口号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有人说,朱元璋出身低,赵匡胤好歹也是宦官子弟,但在我看来,赵匡胤是窃取的后周的江山,得国就不正,而朱元璋却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打下的江山,所以不论是官员还是将领,都会更敬畏朱元璋。
显而易见,如果柴荣不死,赵匡胤就没有篡权的机会,柴宗训即位后,赵匡胤夺走的是孤儿寡母的政权,虽说赵匡胤待柴家也不错,但谈起来仍是好说不好听。
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就将矛头对准了手下的开国元勋,能打仗的武将、擅于权谋的文臣几乎被他一扫而空,以至于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只得启用李景隆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