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美国密西西比州发生了一起奇怪的事故--一辆运送实验猴的卡车翻车,几只恒河猴趁机逃脱。当局立刻出动警员追捕,甚至击毙了部分猴子,因为有人警告它们可能携带传染病。

一张恒河猴的图片。 一张恒河猴的图片。
起初,现场的说法很吓人:这些猴子可能带有疱疹病毒、新冠病毒,甚至丙肝。但几小时后,杜兰大学出来澄清--这些猴子其实没有任何传染风险。它们来自另一个科研机构,并不具备传播疾病的能力。
之所以引发恐慌,是因为卡车司机告诉警方"这些猴子很危险",还说必须穿上防护服才能靠近。于是,当地警察按照"生物危害事件"的标准去处理,但事情后来被证实是误会。
恒河猴到底有多危险?
从体型上看,它们属于中型猴,成年雄性一般重七八公斤,不算巨大,但如果发起攻击,确实可能造成伤害。科学家研究发现,恒河猴在群体内非常好斗,会攻击对手的眼睛、面部和四肢,有时甚至能打到致命。
不过,它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亚洲地区有大量野生恒河猴,它们经常在人类聚居地出现,更多是为了偷吃或觅食。真正让人受伤的情况,往往是因为人类喂食太多,导致它们失去了天生的戒备心。

这是一张恒河猴在印度的照片,印度是亚洲众多恒河猴自然栖息的国家之一。
实验室里的猴子,有时性情会更激烈。这并非天生,而是人为饲养方式造成的。人工喂养、长期关笼,会让它们出现焦虑、自咬甚至攻击性的行为。这也是动物实验一直有争议的原因--我们在用灵长类动物做研究,推动医学进步的同时,也得面对伦理道德的拷问。
恒河猴的确为人类医学立下过功劳。无论是艾滋病研究、脑神经实验,还是新冠mRNA疫苗的早期测试,都离不开它们的参与。科学家通过这些实验,推动了疫苗和治疗手段的突破,但这种代价也让许多人感到沉重。
事实上,这类事件在美国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0年,印度一处实验室里面也曾经被曝出有猴子逃跑的事件,而且还抢走了新冠病毒的样本。更早以前,佛罗里达银泉州立公园的恒河猴群,就是当年被人为"放生"后繁衍下来的后代。
不过中国在科研动物管理方面越来越严格。现在,我们有全国性的实验动物伦理审查体系,所有科研机构都得经过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才能做实验。同时,我们也在研究用其他方法代替动物实验,比如通过电脑模拟、细胞培养等,减少动物实验的数量。
在新能源、减碳、生态保护领域,中国的投入和行动同样显著: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新能源车、光伏和风电的全球领先,中国正在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推动科技发展与地球保护的平衡。
密西西比的这起"猴子逃亡事件",可能提醒我们: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得有安全和伦理的底线。我们需要研究,但更要尊重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