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无障碍服务,让残疾人享受一路“绿灯”(3)

2022-03-02 08:54     新京报

专项贷款、意外伤害保险,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

据悉,为了更好贴合残障人士需求,当前金融业也为残障人士设计了一些专属的金融产品,比如专项贷款、残疾人意外保险等。

比如,2020年4月以来,广东银保监局通过"政银联动"支持残疾人和助残企业复工复产,推动残联与银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针对残疾人和助残企业推出"自强贷"等专门信贷产品,放宽残疾人、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和康复培训机构贷款条件,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已陆续向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提供专项授信支持。

2021年年中,泉州市"为全市持证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正式签约实施,13.8万名残疾人将享受每人最高10万元的一年期意外风险保障,包含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医疗、意外住院津贴和疾病身故这5项保障内容。据悉,自2019年起,泉州市通过政府采购为全市持证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截至2021年中共投入736.54万元,累计受理4700多起,赔付金额达1025.78万元。

业内人士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称,残疾人保险不仅可以帮助其提高抵御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改善和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还可以提高风险补偿的可及性。这也符合公共财政的支出方向,进一步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推动残疾人提振自信、平等参与社会建设。

关注数字"鸿沟",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观察到,虽然早在2017年,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希望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改善和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不完全依靠政府,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寻找机会,通过创新发力,设立专门的残疾人商业保险公司。但目前来看,专门为残疾人提供的金融产品仍大多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即由政府主导推动,甚至由政府补贴部分费用。比如上述提及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便是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落地。即便一些商业保险允许残障人士个人投保,往往也要求其加费承保,或在合同中加入责任免除条款。银行也是如此,残障人群往往难以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手段获得利息较低的贷款。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源于残障人群购买力偏低,但理赔风险偏高,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保障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缺乏对"残疾风险"的专业研究,没有相关数据,难以积累精算定价经验和产品管理经验。对于银行而言,残障人群的整体还款能力较弱,因此获取低息贷款也就并非易事。

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补充养老等商业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残疾人商业保险产品、财产信托等服务。同时称,要在经营场地、设施设备、社会保险补贴、金融信贷等方面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就业。

周茂华表示,满足残障人士的金融服务需求是我国金融普惠的体现之一,未来,金融机构仍需完善助力残障人士的软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为这部分群体提供更为人性化、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同时,也需要关注残障人士的数字鸿沟问题,帮助他们适应数字化服务。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