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我们以后还能怎么“直视”快件?
江初:需要提高警惕,也没有必要太恐慌。即便出现个例,这个概率还是很小的。尽量少收高风险地区的快件,取件拆件过程中做好自我防护,出现可疑症状及时正确就医即可。但卫生习惯说来简单,真的落实到日常生活,还需要加把劲。
希望这起奥密克戎疫情在未来一周左右得到明显控制
新京报:疫情溯源还会继续吗?还是告一段落了?
江初:我们对国际邮件还会进一步追踪,这一批邮件可能发散到了几十个点位,我们要进行检测,如果找到更多样本,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概率会更大;同时也要对人员进行管理,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
新京报:18日公布的一个新增病例,不在密接管控中,这是什么情况?
江初:这个病例,作为高风险人群居家隔离,属于非直接接触的感染。
所谓密接者,是指和感染者同吃同住、共同生活、近距离接触,尤其在发病的时候见面、握手、吃饭。
这两个人没有见面,但后者去过前者的办公室,冬天室内保温,通风不是特别好,可能就造成了间接感染。
此外,这和奥密克戎的特性可能也有关系。奥密克戎在上呼吸道繁殖较多,人通过呼吸、说话、咳嗽,更容易排出病毒,造成气溶胶传播。
新京报:首次和奥密克戎交手,还发现它的哪些特点?
江初:病毒的存活力和传播力确实超出了认知。此外,奥密克戎的潜伏期也短了不少。一般的新冠病毒潜伏期为7天左右,最长的可以达到14天,此次的首发病例潜伏期只有3天左右。
新京报:防控策略要变化吗?
江初:防控的策略就是要快,尽快流调、查出传播链,对于密接、高风险人群、风险点尽快控制;对于溯源、风险人群时间的划分,也要调整,可能会比较短。
总的来说,对于奥密克戎,专业部门肯定要不断追踪研究,为防控策略和手段提供更多依据。
新京报:海淀这次疫情的管控程度如何?
江初:刚开始由于传播链不清楚,管控的范围相对比较大,通过较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对病例涉及的轨迹、场所都进行了排查;通过流调、基因测序,很快锁定了传播方向,传播链清楚,后期新发病例接触发病等情况都复核常规特征,就能更精准地划定密接和点位,进行相应管控,减少对生活造成的不便和社会资源浪费,效率和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非冷链物传人第一次见,奥密克戎也是头一回交手,我们非常小心谨慎,管控范围还是适当扩大了一些,核酸检测的人群,一部分是为了溯源,一部分也是摸排人群的风险。
新京报:如何研判这起疫情的态势?
江初:按照现在的情况应该是可控的,也希望在未来一周左右得到明显控制。
一般来说,处理疫情时,疾控系统24小时左右摸出最大风险、查明线索,后期工作就好做;头24小时查不明白,后期可能意味着巨量的工作,溯源如同大海捞针。前期流调非常重要。
这次能迅速控制,是在市疾控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及各区疾控中心通力的合作支援中完成的。
新京报:下一步疫情防控还有哪些工作?
江初:我们已经通知了一些社区,要加强对症状的监测,出现症状一定要及时报告,社区根据情况会向市民提供核酸检测或者防控指导。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对于聚集、聚会、大型活动,还是要有一定的控制。从属地管理者来说,要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市民已经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自我保护,减少聚集,及时接种新冠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