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开海后,欧洲对中国陶瓷、丝织品等商品的需求促使了对外贸易几何级数的增长,东南沿海的商品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本朝局部地区出现输入性通胀,使得帝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百姓需要面对物价飞涨的危害。
如果观察本朝的财政制度,便会发现,帝国从中央到地方,都缺乏应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的手段与经验。帝国的创立者朱元璋出身普通农民家庭,对于商品经济并无细致深入的了解,而这个庞大国家在宋元时期建立起来的发达商品经济,已在元末的战争中损毁殆尽。因此,在面对中央财政的慢性赤字与通货膨胀时,从皇帝到户部尚书再到十三清吏司似乎都没有任何办法。
而且,明代的财政制度都建立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之上,人口与田地则成为其中的基本元素,所以,明清两朝,黄册和鱼鳞册都是财政工作中最重要的文献。
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黄册便是户籍管理系统,也就是管理人口之用;鱼鳞册则是土地管理系统,也就是管理全国范围的可耕作田地。黄册每十年更新一次,地方留存三份,一份上缴户部。而鱼鳞册则以乡镇为单位。在图册中划出每个乡镇的管辖范围,然后再图册上画出不同类型的田地,并注明土地的性质。比如国有土地与私人土地的区分、良田(丰腴的土地)与污田(贫瘠的田地)的区分……若发生田地买卖,则在图册上进行注明。
帝国财政收入中最大的人口税与农业税收入便是基于黄册和鱼鳞册。但是到了万历年间,无论黄册还是鱼鳞册,都早已荒废多年,地方政府在日常的征税中亦不以这两个系统为基础。征税的多少,按照我们当下的话来说,全靠地方官员"拍脑袋"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