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乐指出,二次上市并不能解决微博盈利模式上的问题,过度依赖广告且场景不宽的微博,要想真正"破壁",创新才是关键。
微博的新增长引擎何在?
在此次回港上市的招股书中,微博表示,上市后募集的资金约45%用于持续扩大用户群及提升用户参与度,以及改善内容生态系统;约25%用于研发以提升用户体验及变现能力;约20%用于有选择性地寻求战略联盟、投资和收购;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也就是说,微博70%的资金将用在寻找内容突破口和商业变现场景拓展上。张书乐认为,这部分资金的主要用途或许是视频号,即让视频号有能力参与短视频竞争和拓宽微博的商业变现能力,创造一些资金支撑。
从2020年7月,微博开始发力视频号计划。先是内部立项为S级别,为其整合各类最优质资源;后又通过大笔的支出来换取用户。
最新财报显示,微博三季度成本和费用高达3.944亿美元,同比增长29%,环比增长12.5%。
高企且不断增加的成本并没有换来与之对应的用户数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微博视频号开通规模超2000万,这与平台5.73亿的月活用户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而且,这一局面短期内或许仍将持续。微博CEO王高飞透露,近两年微博在视频号仍以投入为主,与拥有的自媒体账户数量相比,视频号账户数量相对较少。"相比传统内容,创造视频内容更具难度,预计未来视频号数量仍将比总微博账户少。"
业内分析称,从目前来看,视频号仍是一个强调商业广告、流量变现的社交产品;以内容以及话题文字见长的微博未来能否让视频号更进一步目前仍存疑。
"纵观社交赛道的形态变化,经历了从基础社交到内容社交再到精神社交的演变。这表明,用户需求并不局限于已有的社会性社交,而是转向具有新意的'下一代社交'。依托技术,帮助用户摆脱社交孤独。"互联网分析师刘旷说道。
刘旷表示,对于微博等社交平台而言,"下一代社交"需要依托技术来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在满足用户基础社交体验之外,也需考虑到用户的心理需求。或许通过对平台的精细化运营,能够完成对存量用户的争夺,以及对沉默用户的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