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德国“组阁大戏”最终篇——新政府呼之欲出(7)

2021-11-30 10:00     观察者网

《南华早报》报道:中国警告德国新政府,图为舒尔茨2019年访华

尽管如此,德国外交面临的挑战的确还是不少的。

譬如,如何处理“北溪二号”管道问题?该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德方的运营证却迟迟不发。

绿党的外交政策不仅服务于之前说的“价值观”,还会与“环保”挂钩。这令俄方非常头疼。

为此,普京正在抓紧给自己“抓”或“造”好牌:在乌克兰边境增压,在难民问题上支持白俄罗斯等。这么做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领域的问题,其透射力会直接影响到欧盟的安全和利益,而要解决这些危机,德国离不开莫斯科的配合。

眼下的世界,可见和潜在的危机四伏,《联合执政协议》中表达的愿景是否能实现或落实几成,目前很难预测。

第九幕:默克尔“上墙”,联盟党下野

柏林总理府里有一道被称为“总理画廊”(Kanzlergalerie)的墙,悬挂着战后各届联邦总理的画像。

这个传统始于“波恩时代”,据说是艺术爱好者施密特老总理的主意,为了彰显德国民主“香火”的延续性。

自他之后,各届总理离任前就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画家来为自己画像,他的前任——阿登纳、埃尔哈德、基辛格和勃兰特——当然享受不了这份待遇,只采用了现成的画作。

不知为何,施密特和科尔两人请的画家均来自东德,是为了显示两个德国的“一体性”?还是因为东德画家画领袖肖像更在行,画得更好?

抛开这些猜测不说,但肖像显示出来的一般是画师眼中的被画者,也可以说是某种“时代印象”。

施密特留给那个时代的印象是位“独立的政治强人”(ein unabhängiger Macher),他任内与美国总统关系一度紧张,同时,他不顾党内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坚持部署美国潘兴II导弹。所以,他的画师海斯西(Bernhard Heisig)呈现出来的就是具有这种特质的施密特。

施密特的继任者科尔选择了海斯西的学生戈瑟(Albrecht Gehse)来当自己的画师。科尔任内促成了两德统一,东德民众对其充满仰慕之情。在戈瑟的眼中,科尔是一位“解放者”和“新德国之父”,这种民族主义情感在“总理画廊”中独一无二。

施罗德是个喜欢跟人称兄道弟的政治家,非常注重个人友情,这从他与普京的关系就能看出来,因此,在画师的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好友茵梦多夫(Jörg Immendorff)。挂在总理“宗祠”墙上的施罗德肖像以金色为主调,别具一格。

按照传统,前任总理的肖像都由现任总理来“揭幕”。2007年,默克尔总理为卸任两年的施罗德画像上墙做主持。

施政冷静的默克尔私下却是个相当风趣的人。当施罗德肖像加入“总理宗祠”行列后,她调侃道:“这下好了,今后(前来参观的)学校班级里不会有人问,为何施罗德没被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