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会内的反对党自然不必说,一如既往地执行“凡是政府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原则:基民盟(CDU)认为该协议非常“平庸”,看不出有什么三党自诩的“起航”意味;基社盟(CSU)警告新政府的移民政策会产生“引力效应”;左翼党(die Linke)则诟病协议明显带有资本政党自民党的“笔迹”,社会公正很难得以伸张;右翼的选项党(AfD)称协议为“左派项目”,自民党只是左营的“点缀”和“附庸”,德国将沦为“移民磁铁”。
“周五为未来”(Fridays for Future)、“绿色和平”等环保组织对三党协议也颇为失望,认为它无法实现“1.5度”的限温目标,是在“有意激化气候危机”;“世代基金会”(Generationen Stiftung)中的青年理事会称《协议》是对年轻人的“背叛”;工会组织在肯定协议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表示担心恢复“停止借债”(Schuldenbremse,又译“债务刹车”)将使新政府失去大规模投资的财政空间;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和雇主联合会(BDA)称文件“并非什么大手笔”,抱怨新政府“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具体方案”。
总之,赞扬声寥寥无几(如“国际大赦组织”),反对声却随处可闻。
但不管怎么说,红黄绿达成协议,意味着新政府基本站住了,剩下的就是正常走程序。
社民党和自民党12月初将召开特别党代会,就联合执政协议进行表决;绿党的裁决过程相对复杂,本来打算从文件公布后的第二天开始,首次用电子投票的方式让12万5千党员来表决,但由于党内高层在人事安排上爆发派系斗争,所以投票程序拖迟一天才启动。
如果不出意外(应该也不会),三党将于12月6日或12月8日在联邦议会推举肖尔茨当选新一届政府总理。
届时,默克尔留守政府将正式卸任,“默克尔时代”也将随之划上句号。
第八幕:新政府首先会面临哪些考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本届“交通灯”政府上位之初即面临重大危机和挑战。譬如:
1)第四波新冠疫情
德国人素以“安全意识和前瞻性强”著称,可在抗疫中,德国从政府到民间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前三波疫情中所犯的错误,到第四波来临时依然还在犯。
8月下旬,德国“罗科所”(Robert-Koch-Institut)就已发出“第四波疫情”来临的警告;有专家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预示今年秋冬疫情将再次严重。但是,德国各级政府并未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去年疫情严重时,举国期盼疫苗的到来,但政府订购不力,造成疫苗供不应求。今年,疫苗供应大大改善,可是,德国的接种率一段时间内却一直徘徊在60%左右。
是政府宣传力度不够?还是百姓疑虑未除?两种情况应该都有。
9月德国大选前后,疫情话题似乎不再突出,甚至一度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但新冠病毒从未离开过人群。
11月初开始,每日新感染人数剧增,达到数万之众,11月25日,感染人数日增75961,再创新高。死亡人数累计已超过十万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