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电力等领域强化外资安全审查,严防不可信赖的外国公司参与国内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以人权标准审视供应链和商业关系,支持欧盟对强迫劳动制成品发布进口禁令;
•中欧投资协定因种种原因不能生效,政府需继续为企业解决在中国面临的不公平和歧视性待遇;
•国际体育赛事举办需符合人权标准;
•改革欧盟理事会在外交安全事务上的表决制度,减少使用一致通过机制,防止中国等国家破坏欧盟团结;
此外甚至高调宣示,德国新政府准备好为各国的民主抗争运动提供坚定可靠的支持。这种价值观导向的对外政策是绿党和自民党在选举期间一再强调的,这与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态度和原则大相径庭;单从用词上看,也比默克尔执政中后期的外交口号调门更高。一旦付诸实践,预计中德未来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也将矛盾重重,吵架多、共识少可能将成为两国在多边国际场合的关系常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组阁协议的外交政策表述带有鲜明的绿党特色。以对华立场为例,绿党区别于社民、自民党,在竞选纲领中做出了详细阐述:
•对华关系的定位是,中国既是欧洲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制度性挑战者;
•经济上,德国需利用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推动后者对外资给予更公平待遇;绿党不会同意欧中投资协定的现行版本;欧洲供应链法必须禁止源自强制劳动的产品进入欧盟内部市场;
•政治上,中方必须“立即停止在新疆、西藏、香港等地的极其严重的践踏人权行为”,同中国的合作不应以损害第三国利益或践踏人权及公民权利为代价;
•绿党恪守欧盟的“一个中国”政策,同时主张扩大同台湾地区的政治交流,绝不容许大陆方面以违背台湾人民意愿的方式统一台湾。
绿党领导层对华态度强硬且充满偏见,并非是近年来的新现象。过去十多年来,该党一直在德国和欧洲议会扮演反华先锋、甚至是类似美国代理人的角色。2021年3月被中国政府制裁的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 (Reinhard Bütikofer) 就是其中的典型。再如,2019年8月,德国国会人权委员会副主席鲍泽 (Margarete Bause) 试图偷偷混入议会访华团被中方发现并拒绝后,故意制造外交风波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