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袋现场忙而不乱,有人指挥,有人分发雨鞋、头灯,有人分发食物和水。干累了,还有人分发香烟。
两位六七十岁的婆婆拿着铁锨,正犹豫要不要加入,被一旁的村民劝返,“现场不缺人,而且万一摔跤了可不得了”。她们不好意思地点头,连说“好好好”,退了出去。
装好的沙袋被推土机倒在200米外积水的村道上,由外村调来的330名村民从水中捞出,并在村道右侧垒出一道堤坝。村民按照村子排了班次,约10人一组,按照“上班”时间到达,换上雨鞋或下水裤就开始干活。
今年30岁的李卫强也从管堡村过来支援,他的村里一共来了20个人。从管堡村到荆平村,开车需要三四十分钟,他们七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了。李卫强解释,自己之所以来,并不是因为村主任号召,而是觉得这里真的需要搭把手,就过来帮忙。
李卫强没有出去打工,在家一边种田一边做水电工,一个月也有4000元的收入。他也是此次暴雨的受灾者,正值秋收玉米,家里6亩玉米全被淹了,其中,有三亩地的玉米棒全被泡在水里,没法收。剩下的三亩只能人工收,李卫强一家四口穿着连体防水服下地,掰了四五天玉米,总共收了四五千斤。
李卫强仍觉得自己还算幸运,最起码家没被淹,玉米也还能收一半。而荆平村的玉米全部都泡在地里,有的已经发了很长的芽。
杜相琳的儿子在北京工作,放假回来正好碰上水灾。杜相琳带着孙子撤离后,29岁的儿子一直在村里救灾。“我说,你干活吧,不要管我。反正我们什么都没有了,不要让别人再没有什么了。”杜相琳哭出声。
除了村民,民间救援组织也参与了此次围村排水。当地60多名民兵、30多名壹基金救援人员以及19名天龙救援队人员,均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