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和朱元璋同乡,李善长极力维护,为何朱元璋却“厌恶已久”?(2)

2022-12-14 14:19  360kuai

众所周知,朱元璋少小家贫、苦难颇多。公元1344年,由于家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他的二嫂、三嫂、大姐、二姐、老爹、大哥、老娘先后去世,仅留下他和二哥朱重六。哥俩自此相依为命了一段时间以后,二哥为了谋个活路便入赘有钱人家里。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有此痛彻心扉的骨肉分离之经历,他骨子里便对亲情、乡情有着格外珍重的情愫。

为此,他登基称帝后,不顾平遥训导叶伯巨的忠言相告,重新启用了已被历史淘汰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做王爷,并赋予了遇到紧急情况可接管当地军队入京勤王的极大权力。另外他还用心编纂了《皇明祖训》,事无巨细地告诫儿孙生存防危之道。当然最能体现朱元璋对儿孙重视的是他毫不留情对开国名将大开杀戒,目的只有一个:确保子孙后代万世君主地位稳固。如此不厌其烦、设身处地地为儿孙着想,可见其对亲情的重视。

朱元璋另一个比较珍重的感情便是同乡之情,小时候,其与唯一亲人二哥分别之后,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此时,是好心的邻居提醒他去于皇寺(后改名为皇觉寺)混口饭吃,如此命如蝼蚁的朱元璋才得以生存了下来。因此建国后,虽然朱元璋对权力看得很重,生怕有人分权抑或是影响子孙后代万世传承,但却对李善长的结党营私之举--组建淮西人圈子、打击异己持纵容态度。之所以睚眦必报、性格多疑的朱元璋对此充耳不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因为他本人也是淮西人。

仔细梳理元末的地理知识便会发现:元末的淮西非常之大,包括了今天安徽省中部(庐州、安庆、寿州、濠州、和州)、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光州)、湖北东部(黄州等),这里面就含有朱元璋的故乡濠州。朱元璋的政府中,淮西人非常之多,名人就有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等,朝中半数高官也皆为淮西人,因此用李善长的话来说:朱元璋得以建立明朝,都是淮西人的功劳。而朱元璋建国之初更是有在故乡濠州建都之念想,只不过刘伯温极力反对才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