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地位不如一个文秀才,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去考武举?(2)

2023-09-04 09:42     360kuai

因为要考策问,宋朝便有了所谓的"武经",也就是《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和《唐李问对》这7本书成为武举的必读必考书。类似的做法,想必也与宋朝开国之初的"杯酒释兵权"、" 文臣优先"的国策取向有着莫大的关系吧。可以想象,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倾向下,武举考试的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

元代后,因为统治阶层本就是一群骑马射雕族,或许在他们看来,武举没有什么必要,因此元朝武举废止不行,是个空白。

等到明朝后,武举考试虽然被恢复,但仍旧坚持"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的原则,军事谋略被置于技艺之上,如果笔试不及格(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改为默写武经),后面的也不需要再考了。当然,明朝虽然有武举,但因为当时军职多由世荫承袭或行伍提拔而来,武举选将不过是个补充形式,意义不大。

不过,明末名臣熊廷弼倒是值得一提。据《明史》记载,熊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据说他家有副对联:"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这说的是熊迁弼在万历年间先种湖广武乡试头名,后又弃武就文,考中万历二十五年(1597)湖广乡试解元,并于次年中进士。作为能文能武的通材,熊廷弼这等案例十分罕有,在中国科考史上是独此一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