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地位不如一个文秀才,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去考武举?(3)

2023-09-04 09:42     360kuai

要说起武举的真正兴盛,恐怕还得是清朝。和宋明两朝所不同的是,清朝特别重视马步射的考试,武举也由此被重新拉回了偏重弓马的老路。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武举试后,康熙发现武举中式多是江浙人,他认为这很不合理,因为南方人文才虽好但身材未必见佳,如驰骋疆场断然没有北方人有优势。于是,康熙随后下诏,令今后武举应以应以"外场"为重,必须马步箭俱佳的才能取中。此后,清朝武举即以技艺为主,内场笔试变得无足轻重。到嘉庆朝后,武举考试干脆废除策论,而只需默写《武经七书》中的一段即可。

据说,道光朝有次举行武举考试,道光亲临殿试。在拉硬弓一项中,应试的武举人中没有一个人选用"出号弓"。原来,当时考试用的硬弓分头号、二号、三号三等弓(对应力气要求为"十二力"、"十力"、"八力",1力=10斤),而"出号弓"力量要求强于头号弓,考的就是膂力,武举人们个个避重就轻,这让道光帝十分生气。

于是,道光亲点牛凤山、孙和平拉"出号弓",所幸二人不负圣望,都拉开了"出号弓",这才让道光转怒为喜。事后,道光训斥监考的王公大臣,说:"武举同样是国家抡才大典,如果连一个能拉开'出号弓'的人都找不出,这成何体统?试想今天牛凤山、孙和平也拉不开的话,朕选谁当武状元?"

清朝武举重技艺轻文试的做法,也让那些得中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们大多是赳赳武夫。由此,武人更加被文士们看不起,武举的地位大不如前。清代学者赵翼有一段记述就很能说明问题:

"武闱但以弓马技艺为主,内场文策不论工拙也。余尝主顺天乙酉科武乡试,其策有极可笑者。如'一旦'二字多作'亘'字,'丕'字又作'不一'字,盖缘夹带小本字画甚密,不能分晰,故抄誊讹错耳。……然外场已挑好'双好'字号,则不得不取中。幸武闱无磨勘之例,可不深求耳。"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