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朱元璋遣廖永忠接身在滁州的小明王韩林儿返回应天府,途径瓜洲时,韩林儿因船翻坠入江中溺死。此事是否为朱元璋所策划,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此事中获益最大者确属朱元璋无疑,那么历史的真相如何,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
小明王沉船江心
历史背景: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准备与江南的最后一个敌手张士诚决一死战,大战爆发前夕,朱元璋担心身在滁州的小明王的安全,于是,派他得力干将廖永忠,横渡长江前往滁州,接小明王返回应天。在途径瓜洲渡口时,小明王的船行驶到了江心突然侧翻,整船的人无一幸免全部溺死于江中。
小明王沉船事件的历史疑点
首先了解一下事件中最关键的人物“小明王”究竟是何许人,朱元璋又为何十分在意他的安危呢?
原来“小明王”韩林儿是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后建立的大宋政权的君主,而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义之后,一直打着红巾军的旗号,所用的年号也是大宋的龙凤年号,所以小明王是朱元璋名义上的君主。
疑点一:其他船都没事,为何唯独小明王的船翻了?
疑点二:廖永忠为何舍近求远,非要走瓜洲渡口?
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审视整个事件,往往能从中找到些许蛛丝马迹。那年五月并非长江汛期,行驶到江心也不大可能是触礁,其他的船只都完好无损说明不是撞船,剩下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有人在船上动了手脚。
廖永忠接小明王回应天府最近的路线应该是从滁州到浦口乘船回到应天,但是他却向东多走了几百里的路到了瓜洲渡口,而从瓜洲渡口乘船到镇江,需要再走几百里才能回到应天,那么廖永忠为何舍近求远非要走瓜洲渡呢?
小明王回应天路线图
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瓜洲渡是廖永忠的地盘,他对那里十分的熟悉,更方便提前安排一些事情,而且廖永忠是朱元璋的水军统帅,他对船上的事十分熟悉。以上两个疑点说明小明王的船翻了,并非是意外事故,而是有人蓄意谋杀,而且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了廖永忠。
廖永忠杀害小明王的动机是什么?
廖永忠与小明王之间并无仇怨,而且廖永忠和他的哥哥廖永安正是受到红巾军起义的感召,才起兵造反,在老家巢湖建立了一只水军,虽然后来投靠了朱元璋,但毕竟与小明王同属一脉,而且小明王更是廖永忠名义上的君主,所以他没有理由自己去杀小明王。
更关键的一点是,廖永忠身为朱元璋最信任的水军统帅,朱元璋让他来办这件事,就是想确保万无一失,但是廖永忠做的这些事却将矛头都指向了自己,这十分的不合情理,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一定有人在幕后指使廖永忠杀害了小明王。
廖永忠
这个幕后之人究竟是谁呢?那就要看小明王之死,对谁的利益最大,首当其冲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因为朱元璋在小明王死的前一年,就在部下的拥戴之下称吴王,后一年,朱元璋就取消了所用宋朝的龙凤年号,改称吴元年,之后更是建立了大明王朝。小明王正是朱元璋名正言顺登基称帝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所以说朱元璋有足够的动机指使廖永忠杀害了小明王。
明太祖朱元璋
幕后指使者另有他人
难道幕后的指使者就是朱元璋吗?也不尽然,以下两点足以证明指使廖永忠杀害小明王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另有他人。
第一点,朱元璋要想除掉小明王,最好的办法就是借他人之手,而他刚好有这样的机会。
公元1364年二月,张士诚遣部将吕珍围攻小明王的驻地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发出求援信,朱元璋打算领兵救援,但是却遭到刘伯温的坚决反对,刘伯温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谋士,他的理由只有一个,假如盘踞在朱元璋西侧的陈友谅此时趁虚而入,朱元璋根本来不及回援,很有可能面临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两面夹击,届时他们的处境会非常危险。
但是朱元璋不顾刘伯温的坚决反对,执意要去安丰救小明王,果不其然,在朱元璋率领大军解救小明王的同时,陈友谅举兵攻打朱元璋的根据地,但是陈友谅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有攻打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而是攻打了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带领洪都将士死守了八十五天,终于等到了朱元璋的回援大军,陈友谅只好从洪都撤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了三十六天,最终陈友谅被乱箭射死,朱元璋取得了胜利。
鄱阳湖水战
朱元璋取得胜利之后,也是一阵后怕,如果陈友谅没有攻打洪都,而是攻打应天,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明史·太祖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趁虚直捣应天,大事去矣”
——《明史·太祖本纪》
虽然朱元璋事后非常后怕,但是从他甘愿冒着一败涂地的风险也要救小明王于水火这件事,说明朱元璋主观上并没有取代小明王的企图。
第二点,在《明史·廖永忠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永中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缴封爵,故只封侯而不公”
——《明史·廖永忠传》
朱元璋这句话的意思是“廖永忠在鄱阳湖一战中,作战勇猛,杀敌无数,可以称的上奇男子,但是廖永忠却指使他所信任的儒生揣测我的心思,来谋取更高的爵位,因此,撤掉廖永忠的公爵爵位,只封侯爵”。
由此可见杀害小明王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廖永忠和他背后的儒生。
“窥朕意”的儒生究竟是谁?
“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这句话当中其实隐含了三个条件。第一,也是身份象征,此人是个儒生,也就是说这个人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第二,“窥朕意”说明这个人经常和朱元璋打交道,深受朱元璋的信任,所以才能窥得朕意。第三,“所善”说明这个人跟廖永忠有很深的交情, 而在朱元璋身边大多都是武将,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人委实不多,其中嫌疑最大的当属刘伯温与杨宪二人。
刘伯温
刘伯温是朱元璋麾下第一谋臣,在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为他出谋划策,朱元璋对他言听计从,十分信任。刘伯温二十三岁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后来又被提为浙江儒学副提举,所以刘伯温的儒生身份确认无疑,同时他也具备“窥朕意”的条件。
而且,刘伯温一直十分鄙视小明王,在《明史·刘基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
——《明史·刘基传》
原意是朱元璋接受小明王的封赏后,在中书省设立了一个空座位,每逢佳节朱元璋都会率领众位统领进行参拜,唯独刘伯温拒不参拜,还嘲讽说小明王不过是个放牛小子,为什么要奉他为主?刘伯温对小明王的鄙视态度,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他指使的廖永忠杀害了小明王。但是,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刘伯温与廖永忠之间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所以他并不具备“所善”的条件。
况且,朱元璋曾经这样评价刘伯温:
“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这恰好说明刘伯温为人一身正气,所用策略大开大合,善以堂堂正正之师击溃对手,像这种心狠手辣的小人行径不似出自刘伯温之手,所以刘伯温应该不是指使廖永忠杀害小明王的幕后黑手。
在《明史·廖永忠传》中还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及杨宪为相,永中与宪相比,宪诛,永中以功大得免”
——《明史·廖永忠传》
意思是杨宪当了丞相之后,廖永忠与杨宪相互勾结,杨宪获罪被杀牵连到了廖永忠,但是因为廖永忠功劳很大,就免了死刑。
杨宪
杨宪是在朱元璋打下了应天之后才投奔他的,朱元璋任命他为幕府文书,说明杨宪是个读书人,符合“儒生”的条件。后来,由于杨宪办事干练果断,就一直在朱元璋身边担任检校,专门负责秘密情报工作,非常受朱元璋的信任 ,所以杨宪也具备“窥朕意”的条件。
能够想出将船弄翻,伪造成意外的假象,来谋杀小明王的,一定是个心狠手辣之人,而杨宪作为谍报组织的头目,恰好有这样的特点。
最关键的是,杨宪被朱元璋提拔为左丞相后仅仅一个月就被杀了,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中,廖永忠就能与杨宪结为同党,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就只能说明,他们之间早有往来,而且交情很深,所以杨宪同时具备“所善”的条件。
结论:小明王之死的真相,有极大的可能是杨宪指使廖永忠,为朱元璋扫平障碍,进而谋取更大的利益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