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新冠,没有你想象中那么"明显"。
不发烧、不咳嗽,甚至你都没觉得"像感冒",可身体却隐隐不对劲。你以为是累了、上火,或者年纪到了,但其实--病毒已经敲门了。
最近门诊里来看小症状的患者变多了,发烧的反而少。一个个进来都说,"我没发烧,就是觉得人不太对劲",检查完,结果是阳性。
别再盯着"发烧"这个老标准了。新冠病毒变异后,症状表现已经更隐匿、更温和,但也更难察觉。尤其是这波,很多人感染后没有明显高热,却还是传染性十足。
说到底,我们过去那一套"发烧才是病毒"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
这段时间我接诊的患者,有的只是轻微喉咙发痒,有的只是两天犯困,甚至有人只是肚子有点胀,就被家人劝来看病,没想到一查就是新冠。
这不是个例。现在的新冠,不再是"高烧+全身酸痛"这么简单了,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出现的是非典型症状。
有人嗓子没事,但突然开始持续咳嗽,尤其晚上更明显;有人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电,疲惫感很强,一觉醒来还是累;还有人突然嗅觉或味觉变钝,吃什么都像嚼纸。
这八个症状,你得留心:
第一,咽喉异物感或轻微疼痛。不是那种明显的咽炎痛,而是像卡了什么东西,说不出哪不舒服。
第二,干咳或喉咳。有时是一种痒感引起的清嗓子,甚至没有痰,但就是止不住地咳。
第三,全身倦怠感。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球,没干啥就累,连走几步都想歇会儿。
第四,胃肠道不适。包括腹泻、胃胀、食欲下降,有些人甚至以为是吃坏了肚子。
第五,轻微发冷或怕冷。不发烧,但冷得异常,盖着被子还打哆嗦。
第六,肌肉酸痛。尤其是肩背部、腿部,有种运动过度的酸胀感。
第七,嗅觉味觉改变。吃饭没味道,甚至闻不到香水、饭菜味。
第八,情绪波动或轻微头晕。容易烦躁、注意力难集中,甚至走路有点飘。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两三个同时来。别等到发烧了才当回事,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的,更得警觉。
病毒变了,它不再"高调出场",而是学会了"潜伏伪装"。这才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最大挑战。很多感染者以为自己只是普通不适,依旧照常上班、出门,实际却已具有较强传染性。
还有一点很关键,现在的变异株,潜伏期进一步缩短,但传染期延长。也就是说,你可能刚感染没多久就开始传人了,但你自己甚至还没感觉出症状。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办公室、小区"莫名集体感冒"的现象又开始冒头。一个人症状轻微,其他人以为是换季,结果一查,全中。
发烧早已不是判断感染的唯一标准。现在新冠表现出的症状,更像是"打游击",哪里抵抗力弱,哪里就先出问题。
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他们的免疫反应本身就不敏感,不发烧不代表没事,反而可能意味着身体对抗病毒的能力已经不足。
这时候,家庭成员的警觉就很关键。不要以为"他只是没睡好""年纪大了这样正常",如果连续几天状态不对,就值得做个抗原测试,或者直接来医院查查。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孩子。儿童感染这波新冠后,发烧比例反而较高,但也有典型的"低烧+精神状态差",有的小孩表现为反复犯困、胃口变差,甚至持续干呕。
从疫苗接种率来看,这波感染者大多是"曾经阳过但没打加强针"的人群,或者是间隔接种超过一年的人。免疫力会逐渐下降,这点很多人低估了。
还有一种情况:你以为自己得过一次,产生了抗体,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实是,新冠的变异株早已和去年不同,免疫逃逸能力增强,连"二阳""三阳"的人都不少见。
很多人问我:"是不是新冠变得越来越弱了?"我说,不完全是。它在"变聪明"。不是"杀伤力"变强,而是传播方式更隐蔽、发病方式更多样。对于身体基础好的人来说,也许只是几天不适,但对于老人、有基础病的人,就是一场硬仗。
能不能避免感染?说实话,没有百分百的办法。但你要做到几件事:
第一,别忽视小症状。不是所有感冒都是"普通感冒",尤其最近有些"不典型"的表现更要小心。
第二,常备抗原试剂。哪怕不发烧,只要状态不对,测一下,不吃亏。
第三,保持充足睡眠。别小看睡眠,它是免疫系统修复的关键。
第四,戴口罩依旧有用。尤其在人多、密闭的地方,哪怕自己状态好,也得顾及身边人。
第五,不舒服就别硬抗。工作永远做不完,但身体会"罢工"。
这波新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已经悄悄变了,而我们还停留在"发不发烧"的旧思维里。
病毒不会按套路出牌,我们也别再按老套路应对。
多一分警觉,少一分后悔。别怕紧张,怕的是你该紧张的时候还在轻描淡写。
有些人感染后症状轻微,但家里有老人、有孩子、有基础病亲人,这时候的谨慎,不是多余,是一种责任。
愿你平安,也愿我们都能早点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病毒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