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三年(1405年),与王景弘等出使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间的海洋),率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乘坐长四十四丈,宽十八文,满载瓷器、金银、丝绸等的宝船六十二只,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
永乐五年(1407年)回国以后,又先后七次(一说八次)出国,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郑和的远航比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而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的几倍。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南洋各地至今仍保留有不少方关郑和的遗迹。其随行人员马欢著的《瀛涯胜览》、费信著的《星搓胜览》、巩珍著的《西洋番国志》,记述了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他是太监,却是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少有的精神上没有被阉割的中国名人。1435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因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