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前留下一锦囊,2000年后才被破解,可惜刘禅当时没看懂

2025-07-10 16:50  搜狐

诸葛亮死前留下一锦囊,2000年后才被破解,可惜刘禅当时没看懂

诸葛亮临终前的锦囊:刘禅如何百思不得其解?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亲自指挥蜀军发动了第五次北伐,这一战略计划既是他为蜀国未来铺路的最后一搏,也是他毕生精力的凝聚。然而,连番的征战和长时间的压力使得诸葛亮身体日渐虚弱,终于在五丈原因积劳成疾去世。在他临终之际,诸葛亮心中依旧忧虑蜀汉的命运,深知国家危机四伏,于是他留下了一封锦囊,希望刘禅能够从中获益,挽救蜀国的未来。那么,诸葛亮究竟在锦囊里写下了什么内容呢?

首先,锦囊里详细描述了他去世后的撤军策略。面对敌军司马懿的庞大兵力--十五万精锐,而蜀军仅有十万,诸葛亮已经预见到了蜀军极有可能陷入绝境。正当蜀军为撤退问题束手无策之际,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大将魏延竟私自带领两万人马离开了自己的战位,阻止蜀军撤退。魏延这一行为让整个撤退计划陷入混乱,他试图独揽大权,想迫使杨仪交出指挥权。魏延的举动虽显得冲动,却也为蜀军的撤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然而,诸葛亮早有预谋,他在锦囊里提到,若遇到如此突发状况,应当让杨仪等人先不急于宣布诸葛亮死讯。反而要准备一座大龛,伪装诸葛亮的尸体,并放入七粒米--这七粒米象征北斗七星,用以安抚诸葛亮的灵魂,营造诸葛亮未死的假象。这一计策精准无误,成功迷惑了司马懿。果然,司马懿得知蜀军开始撤退后,急忙带兵追击,然而在远远望见诸葛亮依然端坐在大龛中的情形后,司马懿误以为诸葛亮正在准备反击,认为这是蜀军的伪撤,立刻下令撤兵。最终,蜀军得以顺利撤退,魏延的叛变并未影响大局。

然而,诸葛亮的第二个锦囊却成为刘禅和众人难以理解的谜团。诸葛亮临终时,明确要求将自己葬于定军山,却并未指定具体的埋葬地点。他提出要四名士兵抬着自己的棺材,走到麻绳断裂的地方,将自己安葬在那里。这一安排,让刘禅感到十分困惑。古人讲究慎终追远,尤其是对于像诸葛亮这样身为丞相的人,更应有尊严与盛大的葬礼。可诸葛亮的要求却显得异常随意,这让刘禅深感难以理解。即便如此,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他还是安排了四名力大如牛的士兵,按照指示将棺材抬往定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