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的记载,我们对鹿鸣馈赠也有些许了解。根据建康府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地鹿鸣津送的一些特点:比如馈赠对象仅限于"本府新旧文武及漕司新举人",太学赴补等不包括在内;有着浓厚的地方本位主义色彩,在建康府馈赠的对象中,包括建康府正请士人、江东漕司正请士人、淮郡附试正请士人、建康府免解士人、淮郡免解士人五类。在这五类之中,建康府正请士人得到的馈赠最为丰厚,建康府免解士人所得钱物也优于淮郡免解士人,这种有意识的厚此薄彼、区别对待正是地方本位主义的一大特点,也是宋朝各地方政府中常见的一种做法。
从现存史料来看,南宋鹿鸣宴"赆送",与当时较为普遍的贡士庄相比,有两点略有差异。一是赆送的对象不全是各类举子,与宴主宾有时皆获馈赠。与前者宋朝政府所特批的公券相比,鹿鸣宴上读书人所受的"赆金"则更类似于今天人们的考试奖金,使用途径也比公券更为宽广。
结语
宋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花费也随之水涨船高,其所带来的生活花费提高给那些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带来了十分大的困难。一面是统治者极力推崇的科举考试,一面是大量的举子连参加考试的钱财都难以筹措,这种极端矛盾的局面给宋朝统治者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论是宋朝的中央统治者还是地方的权力中心,都对读书人进京赶考提供了一定的补助。虽然这些补助并不能解决那些地处偏远、家境贫寒的读书人的所有问题,但是却也是为他们的科举之路大开了绿灯。不仅政府官方的扶持,根据记载,地方也还存在着如贡士院等民间公益性组织为举子解决路费问题,虽然其常常引发各种纷争,但也不难看出宋朝举国上下对于"读书科举"极端重视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