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过一个英才:科举盛行的大宋如何补贴“有才却无财”的赶考者(2)

2025-01-21 16:42  360kuai

宋朝读书人来京城应试的主要花销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路费盘缠,二是京城吃住花销。根据史料记载,在南宋时期,一名举子若是要赴京赶考,即使路途很近且注意节俭,也需要花费至少三万文钱,即30贯文,如果路途遥远一些,则多达6万甚至9万文以上。这还是在仅有半壁江山的南宋,北宋较于南宋,幅员广阔,偏远地区距离京城的距离更加遥远,路费必然也因此水涨船高,而这只是第一步,进京。到了京城之后,还需要在京城住上几月,对于读书人这种初来乍到的异乡人来说,这也是一笔高额的开销。

那么在宋朝,在京城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的最低生活费究竟需要多少呢。以北宋为例,根据史学家的推算,,每人每天最低需要20文钱才能维持一个人生命的最低所需,若是富裕人家,还需要50文左右。到了南宋的中后期,物价上涨,生活费用也随之提高。南宋宝祐六年,每人每天最少需要两升米,折合铜钱是30文。到了南宋后期,一个人每天在京城最低生活费已经高达110文。

高昂的旅费,使得宋代不少举子对入京赶考心生忧虑,畏而不前者并不少见。 嘉定年间,广东 连州,有新获解而不能行者,亦有已获免解资格而不能行者,新任知州吴纯臣了解实情后,喟然叹曰:士幸举于乡,其不能致者非贫则远,奈何其贫且远也!

而且科举考试历来的残酷,让许多读书人不得不权衡利弊,不禁问自己会考上吗?考上之后会有好前途吗?在一次次扪心自问后,这种举全家之甘旨而为自己一个人赶考的旅费,这由此产生的愧疚与心理压力,让许多路途遥远的才子们放弃了赴京补试。但不为放弃的还是大部分,毕竟科举考试成功后的丰厚回报还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面对高昂的旅费,举子的家族或戚友往往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宋代著名的范氏家族,其设立的义庄,按初得解、免解、补入太学多种类型,各有支取标准,对家族成员赴举予以资助,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