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过一个英才:科举盛行的大宋如何补贴“有才却无财”的赶考者

2021-09-29 20:00     360kuai

宋朝自立国以来便有着重文轻武的国策,在统治者的影响之下,宋朝科举之风盛行,举国上下以读书科举为一大人生追求目标。但是由于宋朝疆土较为辽阔且交通也不是十分便利,再加上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举子们若是要进京赶考,其所要花费的费用也是十分惊人的。如果花费较少,可能会花销掉一个人十个月的生活费用,更有甚者会用掉一个两年半的生活费。高昂的赶考代价让许多偏远地区的读书人们望而却步。

从北宋太祖朝至南宋初期,政府断断续续对特定地区如四川、两广、福建的举子发放驿券、口券,借此资助他们入京赴试。南宋以后,特别是在宋理宗一朝,或由政府筹资,或由官民合资,贡士庄、贡士库普遍植立,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举子有稳定的旅费来源。但是随着这一制度的实行,也牵扯到了许多利益方,从而导致了许多分歧与问题。

一、财力与才气缺一不可:宋朝读书人赶考究竟要花费多少

宋代的读书人在通过地方上的考试后,便能取得获解资格。按照宋朝统治者的规定,这些读书人需要"冬集于礼部",及为了办理来年省试的相关手续,省试通过后还要参加殿试。宋朝省试的时间一般在于正月下旬,而殿试则在一月之后。因此,对于一位获解的举子来说,他往返家乡和京城之间的食宿费、交通费,以及长达数月逗留京城所产生的各项费用,总计起来是一笔不少的开支。这边要求着这些来京城应试的读书人,不仅要有很高的才气,也要有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撑,否则还为等到殿试,便在京城无法生存下去了。

阅读下一篇

《知否》中这项运动,连皇帝都被痴迷!如今却成为了西方洋人运动

这几天历史叔重温了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部电视剧主要背景是北宋时期,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大宋文化生活、人情关系以及家规礼仪等。 当然了,也不得不说正午阳光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