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过一个英才:科举盛行的大宋如何补贴“有才却无财”的赶考者(4)

2025-01-21 16:42  360kuai

这种发放公券的举措一直延续到了南宋末年,不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乱,宋朝统治者一直为偏远地区赶考的举子们网开一面,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是虽然公券初衷较好,但效果却是有限的,其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类省试录取较礼部试比例高,川陕举子自然不愿意赴京参加省试。其二是殿试恩数较厚。在绍兴十七年以前,四川类省试第一人,来不及赴殿试者,视第三人恩数授官,其余并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一项相当优惠的政策四川省试高等人,为见先有推恩等第,虑御试却致低甲,往往在路迁延,不肯前来趁试。第三便是因为虽然有了政府资助,但是资助力度还是不够,导致有些寒门学子仍然是无力进京赶考。

三、鹿鸣宴:州郡长官对于地方学子的期待

除了宋朝中央政府发放福利之外,州郡长官往往也会给地方举子们提供一些充满着地方政府厚望的福利。在宋代举子通过发解试以后,州郡长官往往招集乡贤,设鹿鸣宴,为获解举子饯行。 有时与宴的举子或多或少会得到一笔馈赠。但是与中央政府诏令所规定的公券制度不同,鹿鸣宴上的福利并不是一个稳定的补贴来源。受各地政府财力的影响,州郡劝驾时,馈赠之有无,皆无定数。 地方政府若财政收入稳定,则举办鹿鸣宴时,照例有钱物等赠予举子,但一旦歉收,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也就难以再继续照例行事了。

在有些地方政府因为遇到财政困难时,鹿鸣宴甚至还有停办的风险,鹿鸣馈赠也就无从谈起或者是流于形式,即使依然存在鹿鸣馈赠,那也是相当微薄的。相反,个别地方政府财力雄厚,有大量学田或者其他类型的财政收入的时候,州郡劝驾之费则有了稳定的来源,鹿鸣馈赠不仅会呈现常规化的趋势,还会扩大资助对象,加大资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