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彬,原为大同游击,正德七年,被武宗召入京师。他以"机警,善迎人意",得武宗欢心,被"留侍左右,升左都督,冒国姓为义儿",后冒应州功,封平虏伯。他对武宗,"诱导以离宫之欢,恣情于驰骋之乐"。正德十六年,武宗临死前,"江彬益骄横,其所部边卒,桀骜不可制","犹改团营为威武团练,自提督军民,中外虑彬旦夕反"。江彬党李琮也"劝彬乘间以其家众反,不胜则北走塞外。彬犹豫不决"。武宗死,杨廷和"密与太监张永谋,启太后请旨勑彬。先传令军士,扈从南巡者就通州给赏,于是边兵尽出"用以剪其羽翼。"彬觉,顾瞻无人,遂就擒"⒅。接着,"皇太后下制暴彬罪恶,厚赏彬所部诸边卒,散遣归镇"。"安危俄顷"之际,杨廷和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粉碎了这场一触即发的叛乱阴谋。
3、革弊政,朝野称颂
世宗未至京师,"杨廷和总朝政者三十七日"。这一个多月及其后的一段时期,杨廷和不很受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掣肘,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是他几十年宦海生涯中最有光辉的时期。他以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办事勤勉,讲求效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史载:"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杨廷和)一一口授,动中几宣,略无舛错","中外倚以为安"。
正德、嘉靖之际的遗诏、登基诏都出自杨廷和之手,他的很多兴利除弊的改革措施都是通过诏书的形式颁布的。
正德七年,武宗不顾阁臣们的反对,调边兵入卫京师,"边卒纵横骄悍,都人苦之"(23),边防力量也大为削弱。武宗死,杨廷和"传遗命罢威武团练诸军,各边兵俱重赉散归镇"(24),解决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