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国时代千余年的明末清初时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的卷九中说:
「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卒,司马温公许之以忠,过矣。乃论者讥其为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又岂持平之论哉?彧之智,算无遗策,而其知操也,尤习之以熟而深悉之。违其加九锡之议,必为操所不容矣,姑托于正论以自解,冒虚名,蹈实祸,智者不为,愚者亦不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之时,苟非良心之牯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虽牯亡而不丧…」
大体意思是,王夫之认为荀彧一生算无遗策,以他的智慧,怎会不知曹操志不在小?荀彧既助曹为虐,但却在称王一事上始终不让一二,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蠢人智者都不会去做,荀彧为何如此?他以为这是荀彧的良心发现,故而有以死明气节,虽死,也无憾了。
卷十三5,他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