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妓女为何成为时装界的时尚领袖?(3)

2021-09-08 07:20  360kuai

随着服饰不断发展,妇女求美、求新成为时尚。晚明文人所体现的精致生活使人心向往之,不仅有贵贱错位,更出现了"男为女饰,女为道装"的性别错位现象,读书人尽为妇人红紫之服。以妓女为主要群体,因其职业特殊需求,对服饰的制作别出心裁,样式精巧。文人与妓女交往密切,妓女常以男装见人,取悦宾客,这种追新求异的风尚顺应了当时混乱的服饰。女子"衣用三领窄袖,长三尺余,如男人穿褶,仅露裙二三寸"。时人叶梦珠记:"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倡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这种男女混装现象已成常态,不论贫富贵贱,皆以布为耻,互相攀比。另外,明代女子发型也新颖独特,除了沿袭前朝样式外,也有自行创制的新颖发式,如"牡丹髻""挑心髻",一直流传至清初。此外,寺院尼姑的服饰也不同以往,"尼之富者,衣服绮罗,且盛饰者缨麝带之属"。奢靡之风无处不及。

服制的破坏意味着传统的思想和等级观念被打破,中后期时不再以名分作为划分阶层的标准,而以财富的多少定位。此时门第观念淡化,不同自古以来的等级内婚制,依据门第择偶的约束宽松,在金钱下,伦理已居于下风。婚礼大操大办,效仿宗贵已成常态。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动摇,更推崇女子有才、有智。商贾愿娶善理财者为妻,文人墨士愿娶才女。女性也不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不仅男子择妇,亦有女子择夫。另外,倡优、家奴也乘车舆招摇过市,侈僭无忌,服制混乱由上至下,加速了王朝的腐朽和社会风气的凋敝。

中后期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可观,时尚潮流也从吴越向周边扩散,奇异的服装多来自江南,其中妓女对服饰风尚的引领尤为明显。明代妓院林立,娼妓众多。其中不乏色艺双绝之人,名妓虽身陷风尘却始终保持时尚风雅。在晚明的集会和画舫游玩中频频可见妓女的身影,这些社会活动中不乏其他阶层妇女,且当时妓女与仕宦闺阁之女交往密切,随着妓女积极广泛的参加活动,加之晚明时传统观念趋于淡薄,其所着新颖、精巧的服饰便得到传播和效仿。妓女所着的大红绉纱夹衣未过一年便在民间流行起来,无论是豪华公子还是贩夫佣妇,无不服之。这表明民间妇女模仿娼妓已然成风,忽略了妓女的社会地位,只追求标新立异的样式。

礼制的衰败无疑意味着王朝的凋零,至清入关后,采取的"十从十不从"使得一部分明代服饰在清时得以继续存在。明中后期服饰的异象,表明旧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关系,封建等级制度被打开了缺口,此时的服饰亦迎来发展的新时代,也使明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