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消费心理趋新慕异。明中后期社会风俗大改观,女性改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活状态,各阶层间的流动频繁起来,女性作为追求美感的主体,在社交上需要更美观的商品来彰显身份、财力,对服饰的展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穿着华美成为对正当消费的合理追求。高消费热潮取代了俭朴的消费观。中后期娼妓群体服饰受文人影响,奢侈甚于贵族,尤以秦淮名妓的"时世妆"最为盛名。
明初庶民服饰敦厚简朴,有"常服"和"礼服"两种。洪武五年(1372)二月,太祖诏令命妇霞帔可"以金绣之文为等第",而庶民妇女的礼服"惟以素染色,不用纹绣"。初期时对服饰样式严格要求,至正统、天顺年间,服饰奢华僭越已屡禁不止。天顺元年(1457),金吾右卫白琦上奏称教坊司的乐工妇女僭礼越分,不尊法度"僭服异色花样罗纱、绫缎等衣,内衬大红织金,及戴金、玉、宝石首饰、珠环之类"[6]。明人吕坤记"娼优妇女饰金珠满头""访得本省妇女戴金不戴银,有一簪金重一两二钱者"。据《金瓶梅》中描述的妇女袄衫、裙裤、高底鞋一应俱全,做工讲究,价值非凡,头梳假髻,有眉勒、钗钿、珠子箍儿等头饰,另有钏镯、戒指、耳环、金玉"坠领"、禁步等配饰,一副上流装束。如第五十九回郑爱月"白藕丝对衿仙裳,紫销翠纹裙,红鸳凤嘴鞋"。《松窗梦语》载:"妇女簪花满头,稍著鲜丽。丑嫫出汲,赤脚泥涂,而头上花不减"。此时服饰已经成为人们互相攀比、追逐潮流、彰显身份的主要物品。
其三,思想文化异调新声。晚明王守仁的心学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她们寻求解放、肯定自我,这些思想是对明代钦定礼制的反叛。另外,通俗小说的兴起抨击了封建等级观念,出现很多坚贞刚烈的女性形象,如杜十娘、玉堂春等。中晚期妇女穿戴工艺复杂、样式精美的服饰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代表其审美意识的提升、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也使明代服饰更具时代特色。